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14 14:59 编辑
汕尾马宫镇古石砣之谜
文/银华
汕尾城区妈宫镇天后宫内有一个巨大的石秤砣,其制成的历史已无从查考,只是历代管理天后宫的庙祝都把它当作宝贝保护着。现在的理事会也不例外,陈列在回廊内,用红绸布打上彩,并标上重168斤。前几天笔者前往参观时,同行的小郑问陪同的天后宫理事会老庄:有砣就该有秤,这杆秤应该很大吧?老庄说杆秤早已不存在了。
过后,笔者老是对这一石秤砣想不开,根据常识,在杆秤制作中,一斤重的秤砣要配可秤20—50斤的秤,那么168斤的秤砣该配一把至少可秤上万斤的秤,在没有起重机的古代,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大型的测量的;其次168斤重的秤砣就够两个壮汉抬了,抬起后又有谁能随意移动秤砣绳?基于以上的疑问,笔者当时就断定这个秤砣是没有秤的!那么这用料上乘,制作精美的大秤砣是做什么用呢?
也许从妈宫镇的历史中可以找到答案。妈宫镇地名起源于妈宫港前的妈宫(天后宫),该宫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历史以来,妈宫港凭借航运的优势,成了远近闻名的船运中转站和水产品、物资的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贸活跃,不仅有当地商家,当地群众前来贸易,周边海边的船家甚至域外的行商也来此贸易。不同地域的人走到一起,对商品度量的统一标准就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因为有些地区是使用16两的秤,有些地区是使用24两的秤,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度量标准不一致,这交易是很难开展的。猜想是妈宫人诚信公平也很有智慧,制作了这个大石砣作为公平砝码,标明该石砣重168斤。就是拿任何一把秤来秤此石砣,如果得到的读数是168斤,那么这把秤就准,就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能用;但在古代司法管理很难到达的边陲小镇,如何实施这一公平交易的准则?特别是要让外来的商贾信服?于是他们就依借妈祖在人们心中敬畏的威灵,缘于妈祖精神是不同地区行船出海人群心中的神;将这颗大石砣放置于妈祖宫前,因为当时所有的人都会相信,在妈祖面前,谁都不敢短斤缺两欺行霸市,这样就实现了将现实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上升为神的戒律,不能不说这是古代妈宫人的智慧!
这一石砣制成并公约认定之后,也许刚开始有拿秤来校对的,但过后也就无需要了。这种公平,诚信的商业道德已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因此,直至现在妈宫港的鱼市集散市场的信誉很好,妈宫成了远近闻名的港口。
而后来的人不再清楚这颗大石砣的作用,只是把它作为圣物陈列于天后宫内。
地处沿海的海陆丰,历史以来涉外贸易活跃。也养成诚信、公平的经商理念。妈宫镇古石砣是一个实证,还有一个墟镇名字就叫公平,一直叫到现在。改革开放后,公平镇的工商业很发达,其中服装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当地人视公平为处世和经商的准则。公平出产,公平交易,当然是童叟无欺。
古文物,古地名,都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斑斓彩贝!对她进行挖掘,整理,宣传,对一个地区正面形象的塑造是很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