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2-25 08:48 编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碣石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不能被低估【二】
碣石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三大优势。自然生态、碣石卫城和玄武山元山寺,而后者是在碣石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数百年碣石卫城的耕耘下,创立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没有碣石的自然人文基础,就没有优秀的元山寺文化,反之,元山寺文化深深影响了碣石的历史进程。它们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碣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雄厚的根基是,碣石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海岬碣石,在绵延百里的碣石湾中央海岸,柔和地伸向南海的地方。她平卧舒展的身躯,亿万年来,坦然接受海风的抚摸,海浪的洗礼,丰盈健美,生机勃勃。尤其是下汕尾以南那连接大海的一汪修长泻湖,鱼虾聚集,海贝簇生,水产丰饶。沙滩、滩涂、港湾错落有致,西南侧的浅澳港、乌泥港为避风深水良港。水天一色,湛蓝滨海。海岬中部以滨海平原为主,水网密布,边缘浑圆低丘点缀,遍布经受风霜雨露磨练的花岗岩石蛋地貌。顾名思义,碣石也。山海风光,秀景如画。冬温夏凉,早晚海风徐徐,空气清新,气温年日温差很小,降水丰沛,为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宜居宜业。农耕渔盐,皆大欢喜。碣石是上天恩赐的神奇天地。其身后,是广袤的海陆丰,连接潮汕兴梅,处于粤闽之间,乃至关乎神州大地,胸怀之宽广堪比元山寺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能容天下。碣石海域还包括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的东沙群岛,扼守南海要冲。碣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守,敌寇长驱直入,江山危矣。碣石屯兵,粮草充足,环山居险,易守难攻。
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居住,春秋战国时,村落散布。三国时期,碣石石桥场已大量产海盐,宋代是全国著名盐场之一。碣石盐商云集。唐宋之后,闽南移民,看重这块自然环境优美,相当适宜人居的福地,携家带口陆续迁居碣石,勤劳建业,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过上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日子。源于中原,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多为信仰道教的闽南后裔,生活迫切需要精神依托文化灵魂。因此,不是玄武山元山寺一枝独秀,而是碣石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数不胜数,百花齐放,争妍斗艳。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碣石宋代始为海防前哨。明朝洪武年间建立的三十六个卫中,碣石卫统辖平海、捷胜、甲子三所。由于,渔盐饶镇碣石,要塞突异,誉为明清四大卫城之一,与天津卫、沈阳卫、威海卫一起,威震海疆。历朝历代精选委派战功赫赫,走南闯北,能文善武的儒将,镇守碣石卫。不少将士爱国事迹可歌可泣,名留青史,世代传颂。花茂、喻大猷、侯建高、刘永福等是其中佼佼者。他们博学多才,了解碣石民情,深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才能赢得民心,繁荣碣石,稳定军心,激发军民爱国爱乡的豪情壮志,保家卫国。
碣石卫城是包容文化筑造而成的,倾注明清碣石众多军民的心血。虽然,明清碣石卫三次迁址建城,但是,千百年来筑造的碣石文化底蕴根基深厚,深入民心,任凭天灾人祸,风雨雷电,稳如泰山。军人崇文尚武敬德的遗风,融化为镇情民俗,不愧为独具一格的文化名镇。
林地理 于2014年平安夜
该贴已经同步到 林地理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