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15-12-14 00:09 编辑
继东西走向之红城大道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之后,县委县政府又大手笔提出实施二环路升级改造工程,并列入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这是海丰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提升县城品位的一大举措,也将促使海丰这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又一次迎来华丽转身。 在上空俯瞰县城,二环路就像一个乾坤圈一样环绕县城一周。这条让外地客人感到惊奇,让海丰人民为之骄傲的二环路,饱含着县委县政府几代领导班子的心血和精力,自建成之后,海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便出现了神奇的蝶变,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区位价值。1994年,鉴于大县城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二环路的设想,并落实县规划设计室对全线进行勘察设计,横跨龙津河的南、北两座大桥由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广州设计处设计,整个设计方案完成后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意,由县五套班子的主要成员和有关部门领导对线路走向进行现场认定和拍板。
1994年,按照原规划设计,二环路总长9.85公里,环绕海城、附城、城东三镇,总宽度为64米。其中,6条主车道宽度22米,中间绿化带宽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6.5米,主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两条绿化带宽各1.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2米,人行道侧右边为两条排水沟,全线形成五条绿化带。
海丰县城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聚集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二环路的拉动。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者和设计者的眼光是相当长远和超前的。如果没有二环路,以现在县城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县城可能要比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塞车。 1996年,二环路开工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委书记及正副县长为领导的二环路建设指挥部,在城三镇相应成立建设指挥所。三镇分段进行征地、拆迁、建设,参加建设施工队伍多达20多个。
和许多巨大建设工程一样,二环路的建设也遇到了令人头痛的拆迁问题。二环路全线共拆迁房屋400多间,建筑面积达1.8公倾。重点拆迁地段有县政府大院前红城大道路口至广富路口,海丽大道两侧,城东五龙寺南侧至赤山路边,海紫路口至北桥名园村等地段。告别是当时名园村,涉及祠堂,户数人数多,拆迁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建设二环路,名园的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自觉搬迁走祠堂,为建设二环路做出了贡献。 整条二环路的建设,工程量最大的莫过于跨越龙津河的南北两座大桥。这两座大桥由县机械筑路公司承建。北桥也称城北桥,全长85米,桥面宽44米,按二级公路设计,该桥于1997年12月建成通车。南桥全长120米,桥面宽44米,按一级公路设计,1998年9月通车。
南桥,是连接起附城和城东,当时由于财力和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桥两侧只建起了桥基,就差铺设桥面,可见当时的决策者是何等用心良苦。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1997年2月5日,二环南路提前建成通车;1998年10月全线通车。此后,又逐步进行排水沟、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灯、绿化等配套建设。二环路建设工程总耗资约2亿元。 二环路从1994年开始规划设计,到1996年动工建设,又到1998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到现在已服务海丰人民近2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凝聚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心血和智慧,正因为有一届又一届领导的接力赛,才有今天令海丰人民感到自豪的二环路,也体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功成不在我辈的精神风范和开阔胸襟。
俗话说,有回顾才有前瞻。二环路的规划建设,对完善县城交通体系和拉大城市框架,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海丰建设现代中等以上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布下了一盘大棋。在优化和改善县城交通方面,二环路构筑起了内畅外通的交通网络,实现了海城、附城、城东之间的内循环,更通过红城大道、海丽大道、海紫路、莲花大道、广富路以及各大小街道、巷道,实现了外部联通。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二环路的建成打破了在城三镇的区域限制,实现了大县城的无缝对接,使县城形成三位一体,同心同向的发展格局,成为近二十年来县城扩容提质的核心主线。1997年县城人口仅为17万人,现在已达40多万人口,接近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7年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近35平方公里,这无不得益于二环路所发挥的聚集能力。
承前启后定乾坤,继往开来谱新篇。为提升城市内涵形象,持续发挥二环路的光圈效应。这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又提出高起点、高标准升级改造二环路,升级改造后,二环路将是一条智慧之路、幸福之路、祥瑞之路,对助推城市扩容提质和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环路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约2.5亿元,全线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按双向四车道加非机动车道进行设计,人行道增设停车位,全线铺设沥青路面,两侧路灯及绿化带重新规划设计。升级改造后的二环路将集交通运输、商务购物、休闲观光、数字智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并迅速提升县城的投资价值,带旺县城的人气和财气。
(转自海丰广播电视 海丰微信)楼主插图施工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