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676|回复: 38

[文学] 大 帝 卖 番 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9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 帝 卖 番 薯
    大帝,是东海镇内的一个地方名,因那里有一个保生大帝的宫庙,周围一带就叫大帝。现在的街名是东海镇真君巷,门牌有真君一二三等系列巷。但改革开放前,卖番薯的大帝是指那宫前大榕树下的圩场。卖番薯,在过去的岁月可是一件很重要的商贸活动,东海周边农村,甚至现在陆丰西南片、金厢、城东、上英、潭西、河西、河东、大安等地的群众都要来大帝市场买和卖。
当时农村人描述大帝的番薯市场有句俗话:阔过东海,挑什么东西去都没剩。每天清早,四乡六里的农民结队挑番薯来大帝摆卖,番薯有大有小,也有番薯藤和番薯皮,同时还有米糠,厚叶菜(君达菜);来到之后,各就各位。番薯摆在榕树下,糠、番薯叶、厚叶菜摆在邮电局宿舍至大铺内街头那一带,摆放好,市场就形成了。
     大帝番薯市场日销量有多少呢?现在估算不下一万市斤。销以何用?作为杂粮,人吃;做饲料,猪吃。
     当时粮管所供应给城镇居民的粮食指标是成年人每人每月大米21市斤,儿童是18、16市斤,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现在的生活标准,每人每月21市斤大米根本上是吃不完的,但在改革开放前每人每月只有四两肉,一斤鱼,其它副食品也很紧缺,而且“学大寨”做重体力劳动,在那种环境下,纯米做饭的话,每天7两的指标勉强仅够一餐,有些个头大的还不够,一餐要吃一斤米以上,指标外的缺口,可以从农贸市场中高价买米来补充,但那米价是政府牌价的三倍,一市斤要三、四毛钱,很多人都吃不起,可以说,当时90%以上的家庭没法吃纯米饭,在煮饭时加进番薯,加多少,视情况而定。“三圈番薯扛一粒米”,虽说有点夸张,但却是当年百姓饭碗情景的真实写照,因此,人吃番薯的数量不在小数;再一个就是做饲料,猪吃,陆丰现在是生猪的进口县;可改革开放以前,陆丰是生猪的出口大县,年出口生猪任务二万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两万头生猪的生产基地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县城东海镇。农村是养母猪和猪仔,猪仔养成肥猪这个过程主要在县城;那时候东海镇内家家户户都养猪,整个县城就如同一个分散的养猪场,有些家庭是养1—2头肥猪,人睡在床上,猪睡在床底下,夜里一同打鼾。那居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有些是养一群中猪。猪是四脚宝,踏进一个家庭,看到他家里的猪,就可以看到他家里的经济情况,家里没养猪的家庭在当时来说是很另类的,养这些猪的饲料就是番薯,而番薯的购买市场就是大帝。
    不到大帝,其他地方能买卖番薯吗?回答是否定的。比如东海城南一带的农民挑番薯进城,路途必须经过桥西、保昌寨,这些地方到大帝还有很遥远的路程。刚好桥西、保昌寨有人要买番薯,在门口拦下交易按理说少了很多麻烦,也就是说上门好买,上门好卖。但这种买卖就是做不了,因为卖的人没带秤,担心当地买家的秤不准欺人;买的人怕行情起落,没有比较和选择,买得不安心。因此都必须到大帝来,交易成功后才由买的带路走在前面,卖的挑担跟在后面送到买方家中。
    现在大帝修建了真君宫,面积小了一点,以前那一片空地及猪仔场有一千多平方米,东侧卖柴草,西侧卖番薯,遇到圩日,猪仔场被卖猪占用且进城卖番薯的货源多,番薯担就会向四周街巷伸延,番薯市场很热闹。
    当时番薯市场的最好品种是“鸟咬来”,红皮黄肉,口感香且甜,再有就是“老埔藤”和“白皮胖”, “老埔藤”软且甜,“白皮胖”会甜但很硬,最难吃的是“沙劳越”,既淡又硬,没汤或者清粥一起吃是咽不下去的----说具体一点,它就是百分之百的一团淀粉。它是一种高产的新品种,为什么名这样一个怪名?后在地理书中看到菲律宾有一个岛叫“沙劳越”,也许品种是从那里来的吧,这是笔者的猜测。“沙劳越”最便宜,一元能买三、四、十斤,养猪主要是用“沙劳越”。番薯皮也能买,番薯皮是一些工厂或者机关食堂削番薯煮饭削出来的。当时一般家庭只削去一层比纸还薄的薄皮,而集体的食堂则削深一点,一次就有一畚箕番薯皮,厨房工友就废物利用,拿到大帝市场卖给人家喂猪,一般一畚箕番薯皮五分钱至一角钱。
    交易数量这么大的市场,如何管理和运作?这个话题必须提到一个人---老王,肥肥胖胖的,四十年前是那个模样,十多年前笔者再见到他时还是那个模样,当时只知道他是“地财”的人,那时候的“地财”包含了现在的税务、工商、物业、房管等业务;十多年前再见到他时是房管的员工,四十多年前他负责大帝市场的公秤,他每天上午带一口盅茶和一个算盘到大帝榕树下上班。来到后,推出磅秤,在秤后坐下,算盘放在桌上,口盅放在桌下,从桌子的抽屉中拿出一叠比小学生作业本还小的白纸和一支铅笔,工作就开始了。这时候,候着过秤的队伍依次把番薯搬上秤,老王(那时应该是小王)一边拨弄标星一边问:多少斤卖的?候秤的回答:35斤(即每元35斤)。老王就说:毛的110斤,牙钱二分来——,3元零3分(意思即毛重110斤,净重106斤,以每元35斤计,需3元零3分。同时要交给他二分钱“牙钱”),接下来就秤下一摊。如买卖双方怕记错数,就要求老王用铅笔写在纸上,让他们带走,再长的候秤队伍经老王一到位,即时就走完。老王过秤熟练还好说,这计数太神奇了,有些是27斤半成交,有些是32斤半成交,有时是一篮几十斤,有时是两担200多斤,他都是即时报出交易金额。笔者那时很好奇,曾藏在树后,听他报斤两和钱数记在纸上,然后去复算,列式划除号,算了一大午才有答案,可结果是跟他随口报出来的数额分文不差,甚至以一分钱为单位的四舍五入也准确。四十年前我是孩子,去看他过秤他要赶我走,更谈不上请教和问他,因此,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十多年前有缘在东海房管所遇到他,于是很好奇的问他当年的番薯数算得那么快是如何算的?他的回答同样令我很失望,因为他说的方法我不理解。别说用笔算、还是算盘或者计算器都无法达到那么快!笔者认为,他是用固定的说“牙钱二分来——”这个过程进行心算,即时把结果算出来,如果说人脑比电脑高级,这可是一个例子。
    每天的番薯交易有两个高峰:一是上午十一点左右,这时候,四乡六里来的番薯都齐了,通过比较,当天的价格基本定了下来;进城的农民希望把番薯卖了,到圩上买点生活必需品,不会踏着脚议价;第二个高峰是下午3点后,都快散圩了,便宜一点也卖了。东海当地人喜欢在这个时候去买番薯,但番薯的质量会差点,很多外观不漂亮,做饲料是没关系的,斤两多点就好;再后来还是没卖出去怎办?难道再挑回十多公里外的乡里?当然不可能,这时候,番薯的唯一出路是食品公司的猪仓,那里养着一大群待宰杀的或者待运走的大猪,要用很多饲料。因为番薯能存放很久,只要价格便宜,他们都买下来。平时食品猪仓没饲料时他们去大帝买,得随行情定价。而农民挑去卖给他们都是一个固定的收购价,每元50斤,猪仓就在大帝附近的金溪社中。
    大帝复建了真君宫,后又建起了真君园,已成了周边群
众休闲的娱乐场所,大帝卖番薯已成了尘封的历史。
                                    银  华
                                         刊于《东岸》2016.5期

评分

参与人数 1魅力 +2 收起 理由
.海陆丰人民. + 2 精品文章,值得大家阅读!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赏 山
[三唯论点] 红色海陆丰——血铸的丰碑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陆丰遊槎街陈──传承忠孝美德,沿袭中原古俗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龙潭刘氏家祠──抗战时期陆丰版的地道战

发表于 2016-6-19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很不错
发表于 2016-6-19 11:31:06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6-19 12: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依稀记得大帝很早有间幼儿园曾在哪里读过,不知现在还在不···················
发表于 2016-6-19 1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
发表于 2016-6-19 1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門提督 发表于 2016-6-19 12:00
记忆中依稀记得大帝很早有间幼儿园曾在哪里读过,不知现在还在不···················

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16-6-19 14:27:1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帝卖番薯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5: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門提督 发表于 2016-6-19 12:00
记忆中依稀记得大帝很早有间幼儿园曾在哪里读过,不知现在还在不···················

幼儿园没有了,原址是两座老祠堂,现在恢复成祠堂了,幼儿园原来的围墙也拆开了。
发表于 2016-6-19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显兵 于 2016-6-19 21:43 编辑

一篇好文章,娓娓道来,那段干涩的岁月。
发表于 2016-6-19 2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兄多写些怀旧的文章吧,尘封的故事在你笔下描绘得栩栩而生,,感动了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22: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6-19 21:48
银华兄多写些怀旧的文章吧,尘封的故事在你笔下描绘得栩栩而生,,感动了我。

农村人就是忘不了那几个蕃茨。
发表于 2016-6-20 0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6-6-19 22:42
农村人就是忘不了那几个蕃茨。

那时农民主食是蕃薯粥吧,应有几粒白米在碗中游浮。
种田人无米食,说起来蛮纠结的。
发表于 2016-6-20 00: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发表于 2016-6-20 0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有一种蕃薯叫潮音1的。
发表于 2016-6-20 0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6-6-19 15:07
幼儿园没有了,原址是两座老祠堂,现在恢复成祠堂了,幼儿园原来的围墙也拆开了。

那时候的幼儿园很大,而且修建得古香古色的·这就是依稀的记忆······················好久没回去了,有时间回去走走  找回忆···············
发表于 2016-6-20 02: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童年记忆,而且那时候的幼儿园门口很大的··· ·······回想起来 真的历历在目··那条所谓的乌暗街那时候是有卖饺子的········想想都想吃··················那时候的味道及回忆······················还有老新华书店旁边小角落的肥仔烧鹅·····························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过日 发表于 2016-6-20 00:22
后来有一种蕃薯叫潮音1的。

这个品种我就不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9: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門提督 发表于 2016-6-20 02:00
那时候的幼儿园很大,而且修建得古香古色的·这就是依稀的记忆···················· ...

古香古色其实就是祠堂,当时幼儿园的食就是老祠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