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22|回复: 0

[时评] 民法总则:将护佑每一个人的未来及社会稳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3 02:53:56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法总则:护佑每一个人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
04-21 19:25
民法总则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开启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时代①
今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正式施行。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民法总则的通过和施行,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民法典编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事法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涌现的新经验,亟待被立法表述;存在的新问题、出现的新难点,也需要用立法的方式予以回应。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总则,在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实践智慧,既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又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前瞻性的重要法律,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

民法总则的施行,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将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今天的中国,民商事活动纷繁复杂,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民法的保护,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将施行的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比如,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调整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对网络虚拟财产予以保护,完善了法人制度,等等。这些规则的确立和完善,将进一步健全市场秩序、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民法总则将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一起,有力支撑起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作为民法典的总纲,民法总则中确立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法上的表达。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则,也将统领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这些基本原则的确立,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的继承。在这个意义上,民法总则的制定,深刻体现了立法中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民法鲜明的民族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化。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民法总则的出台,为制定一部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展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法典奠定了基础;民法总则的施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开启我国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时代。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开启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时代②
民法总则草案先后3次向社会征求意见,4次在不同省市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各方意见做出126处修改……秉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开放姿态,民法总则的制定实现了民智、民意、民声与立法的交响,使法律凝聚最大共识,得到广泛认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也将成为未来民法典编纂的重要遵循。

通过民主立法了解社情民意,通过科学立法呈现21世纪民事领域的立法水平,是民法总则立法过程中的重要考量。不到两年时间拿出一部成熟的法律文本,离不开对司法经验和实践智慧的吸收,更离不开对民意众智的采集。民法总则是公民民事权利的手册,立法过程中的民主精神既体现为立法过程中对民意和众智的吸纳,也体现在法律条文的字里行间。保障胎儿遗产继承等权益,调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对英雄烈士的名誉权等权益进行保护,等等,无不是对民众关切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的立法回应。可以说,民法总则围绕民事权利保护,展现了立法的人文关怀,彰显了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考验着立法的科学性。民法典的编纂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科学整理。民法典作为民事活动的行为标准、交易安全的重要保障、法官裁判的基本准则,立法过程中需要在民事法律制度中“提取公因式”,在各家之言中求得最大公约数,因此必须准确严谨、科学规范。科学立法,意味着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又要尊重立法规律、讲透法理、形成体系;既要怀有对民事立法的历史敬意,又要面向时代与未来;既要传承我国的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又要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作为民法典总纲的民法总则的制定,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样的科学立法精神。


即将施行的民法总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为民法典编纂奠定了基调。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今日中国,社会规则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成果需要法律予以保护,新发展理念有待立法巩固。民法总则以具体的条文,体现着这一时代要求。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保留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民事主体地位,既适应了国情,也是对既有改革成果的确认;将绿色原则上升为民法基本原则,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同频共振;对见义勇为者进行立法保护,体现了对基层司法实践的采纳,也是国家意志对真善美的倡导……民法总则既为民法典各分编确立了体系架构,也为民事活动新形态留下了足够的立法空间;在反映时代性的同时,也展现出充分的前瞻性。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民法总则的制定为民法典编纂树立了标杆,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贯穿立法工作始终,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各分编的编纂工作,必能使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兼具人民性和科学性,成为21世纪民事立法的典范。

民法典编纂撬动法治未来

——开启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时代③
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反映着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民法总则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镌刻着时代烙印。着力加强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是即将施行的民法总则的突出亮点,也将有效统摄和引领民法典的编纂。

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民法总则编纂的重要目标。民法总则作为民事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着“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护。无论是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还是对个人信息权益的确认和保护;无论是延长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更好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还是给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更多法律救济,民法总则始终以民事权益保护为核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未来,面对民事权利的新形态、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民法典编纂将以更科学全面的立法,塑造全社会尊重和保障民事权益的集体意识。

正如法学家所说,法律是一个民族“内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民法总则的一大亮点,在于其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之中,体现了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与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底色的烘托,道德实践同样需要法律尤其是民法作为支撑。纵观民法总则的立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新增非法人组织为民事主体,给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搭建起平等舞台;明确强调抚养赡养义务,为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带来法律的守护;加强见义勇为施救人保护,匡扶公正、友善的社会风气……法律条文背后的人文温度,源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构筑的精神内核,得益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是民法总则的又一亮点。民法典的编纂,是在科学民主立法精神的指导下,将实践智慧转化为法律条文的过程。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需要既尊重立法规律,又尊重中国国情;既要讲法理、成体系,也要讲道理、合情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调整为8岁,充分考虑了当下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及时回应了信息时代的权利诉求;坚决捍卫英雄先烈的人格权等权益,有力回击了少数人的历史虚无主义。逻辑严密的法律条文,不仅传递出自洽、准确、稳定的立法态度,更展现出民事立法对现实人情、国情、世情的深刻把握。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民法总则的施行,将为当代中国的民事实践构筑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今年10月,随着民法总则的施行,相信民事权利保护将更加完备,司法与执法也将更有遵循。以民法总则的制定和施行为支点,必将有力撬动中国法治的未来发展。
wechat_upload149288706158fba61512c93
wechat_upload149288706158fba6152a838

楼主热帖
[热点资讯] 《法治中国》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热点资讯] 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热点资讯] 做好群众工作是为官必须修好的学问
[热点资讯] 从家长制、一言堂到权力腐败的生成逻辑与治理
[热点资讯] 别拿走程序当“挡箭牌”
[图看汕尾] 苗柏光顾后的遮羞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