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74|回复: 4

[人物] 慈禧:权力场里的优雅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5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范仄
                                                           慈禧



  书界最近流行“西方人眼中的清朝”。比如群言出版社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就记录了英国访华使团1792年至1794年访问中国期间的见闻。所谓“眼中”当然是指亲历。英国人看到的是乾隆朝的最后几年,走马观花自有几分清朗,但一到“晚清”就清浊不一了。不过即使是“亲历”,也有不同的区分。比如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或旁观,这样的资料大抵已经被反复翻译和复述及编织进形形色色具有即定指向的大叙事中去。比如对日常生活的新鲜和流连,这样的记录在原有的政治叙事中被遮蔽,偶有露面,也已被贬损。对历史的认知毕竟要深入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对于历史本身来说,这两者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但对于想像和认知历史的人就不同了。尽管开门见“山”的人最终得见着“草”,开门见“草”的人最终得见着“山”,但是他们所见着的“山”和“草”已经不同了,因为他们本身及其与“山”、“草”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见惯了“民族”、“国家”、“阶级”和“集体”等“山”之后,终于可以首先见见微观的“草”——感性的“自己”了。人们当下的生活越来越具有日常的琐碎,对历史的认知也就要求进入那消逝了的日常生活,包括处于历史旋涡中的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一旦历史走进自身的日常生活,人们就会发现历史更富人情味,更人性化。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美化历史,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从历史叙事和历史记忆本身否定非人性的东西。
  本文就是要通过两位美国女性的笔触,再看看慈禧及其晚清。
  这两位美国女性,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一位是美国女医生赫德兰夫人。她们的共同特点是高度地评价慈禧,并为之辩护。前者1903年来华,经美国公使夫人推荐,到颐和园为慈禧画像9个月,大多数时间住在宫里;宫廷内外称她“柯姑娘”,她在皇宫里的居室被称为“柯姑娘府”。两年之后她在美国出版著作,书名中译为《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简称为《画》)。“译者序”称她是“惟一在中国宫廷之内一连呆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又是惟一替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更重要的是她以西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画家细致的观察力给我们描述了她所见到的和所理解的慈禧。后者则是在20多年时间里给慈禧的母亲、姐妹以及宫内许多福晋、格格和朝廷贵妇做内科医生。这位内科医生的所见所闻及其理解主要保存在她丈夫的著作里。著作的中译名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简称《医》)。该书有些部分直接标明“以下内容摘自赫德兰夫人的笔记”,而那些没有这样标明的内容也有不少部分透露出明显的女性视角。这部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视角中的慈禧及其晚清形象呈现出某种相互解释性。
  正如《医》书所引斯克莫尔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晚清历史上1861年以后的时间称为慈禧统治时期”,尽管史书不会用“慈禧”来标明这段历史。她统治中国整整47年,而康熙在位也不过61年。《医》是这样评述慈禧:“慈禧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她还把中国政治家们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诸实践了……她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妇女没有任何权利的国度。说她是上个世纪后半叶最了不起的女人,这不算是夸张吧?”
  清王朝是一个很趣的王朝,她的早期和晚期都和女人有关。早期的孝庄扶持两个皇帝,晚期的慈禧摄政两个皇帝。两位都是通过扶持不同的派别,造成相互制衡,来稳住手中的权位。但是慈禧的命不如孝庄:在《医》的描述中,慈禧努力栽培光绪,而且光绪确实有很多特点可以直追康熙,但是光绪先是缺乏耐心,然后是极其软弱。如果说慈禧具有孝庄力挽狂澜的惊天之功,有点名实不符,那么说她在狂澜中开出一片中兴空间,就确确实实了。慈禧的一生是在权力与中兴、内忧与外患里挣扎。她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能力造成中兴之势,但是她也绝对不会让中兴之势危及自己及其家族的权力;她要借助外部势力帮助镇压内部叛乱,同时又要促进国内中兴来抵挡外国对中国的控制。她深明这个形势,所以总能转危为安,稳住朝政,同时又能推动艰难的改良。这样一个格局决定了她没有选择,除了进行稳健的改革。所谓的“稳健”,在此虽有“社会稳定”的意思,但更是指对既得权力的维护。她可以大胆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主张洋务的人,但也会在李鸿章权势熏天的时候果断地夺取他的权力。她寻找接班人,也是以“稳健的改革”为尺度。《医》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醇亲王”一章,将载沣“对光绪于1898年发动的变法持同情态度”作为首要的理由,来肯定慈禧选择载沣做宣统朝的摄政王这一决定。但是政治改革的根本意旨是通过权力的和平转移或让渡来实现政治结构的调整,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稳健”改革,“既得权力的维护”也不会成为首选价值,否则要么失败,要么动荡。因此,慈禧死后,载沣就罢免袁世凯,终止君主立宪,以致此后史书一直以“清末君主立宪骗局”描述慈禧最后一次所发动的改革。
  当然,这两部书更多的内容是慈禧作为女人的生活细节。假如说她的政治生涯是在权力与中兴、内忧与外患之间挣扎的一生,那么这两位美国女性所关心的是慈禧在挣扎间隙中的“喘息”状态。在这两部书里,慈禧首先是一位刚毅果决、聪颖超人、极富判断力的女政治家,但也是一位关心生活细节、多才多艺、具有慈善心、关心妇女问题和极富魅力的东方贵妇人,并获得充分描述。在个人生活中,两个词被反复运用,一个是“魅力”,一个是“优雅”。正因为这些,《画》几乎是以崇拜者的心态来描写慈禧及为其辩护。作者说她最有机会研究的不是慈禧“政治家的一面”,而是“作为一个处于私生活中的女人”。在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私生活要想充分发挥,非有非凡的毅力不可。慈禧是怎样在挣扎之余转入优雅的“喘息”呢?《画》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
  “她的魅力并非心血来潮时才有,而是一贯如此……她是不可穷尽的身上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可供研究,真可谓永恒的女性的具体化身。她又是孩子又是女强人。她进朝会大殿,花三小时处理国家大事,然后或近或远地走走,对最最简单的娱乐有孩子般的兴趣。她坐在御座房里跟她的女官们聊些鸡毛蒜皮的事,这时装在黄缎盒里的公文到来,太监屈膝呈上,于是她的脸上立即严肃、专注起来,于是她皱起眉头变成了政治家。过一会儿,经考虑,她就此公文下达了相应的旨意,于是再次成为女人,将关注投向了她的花、她的服饰、她的珠宝首饰。”
  可能最有说服力的是慈禧会见诸公使夫人的各种场景。《医》有比较详细地描述。慈禧因支持义和团而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非常不好。有一次集体接见,这些公使夫人在去之前,一个个都想到时狠狠地戏弄一把,但在现场却是都为慈禧的威严和有礼而深深震慑。私下接见,慈禧更是将自己“作为女主人的吸引力与魅力”永远地留在了这些外国贵妇的记忆里。
  来源:新浪历史刊发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唯美散文/光阴清瘦,时光如诗
[文化天地] 布衣风致:做个眉眼间写满风调雨顺的姑娘
[休闲生活] 别再这样洗碗 细菌全吃进肚子里去了
[休闲生活] 夏天做错这六件事 疾病容易找上你!
[休闲生活] 家长必知 帮助高三学生补脑的八类食品
[文化天地] 名流误国: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斗争

发表于 2017-5-26 09: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清王朝是一个很趣的王朝,她的早期和晚期都和女人有关。早期的孝庄扶持两个皇帝,晚期的慈禧摄政两个皇帝。两位都是通过扶持不同的派别,造成相互制衡,来稳住手中的权位。
发表于 2017-5-26 09: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这一篇观点新颖,但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发表于 2017-5-27 15: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禧历史上是个哦呦争议的女人,好坏,不同人有不同解读
发表于 2017-5-27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禧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女人,好坏,不同人有不同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