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
查看: 9903|回复: 0

[聊天] 具有本土特色的吆喝声印证了本土商业曾经的辉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像北京那样,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北京市,京畿重地,依旧保留着很多具有北京人集体记忆的吆喝声,这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注重文化根基挖掘和保护的地方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些富有历史印记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东西完整地保护起来了。北京的发达正是以商兴旺为代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人研究了北京城里的富有传统特色的吆喝声,那些走街串巷的卖货郎的“广告词”,富有地方特色,也正好印证了北京商业的辉煌。

北京尚且如此,在我们小小的汕尾市呢?在我们汕尾市也有不少富有海丰汕尾特色的商业吆喝声,海丰县自古以来自成一派的士农工商发展很有自我特色,在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广告”,既有效展示自己的商品也能最大限度吸引顾客的注意,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吆喝声,让人一听就知道声音来源所叫卖的是什么商品。可惜的是,一些吆喝声,其内容已经随着时代发展和商品消失、改变销售方式而失传,现在再想听到已经很难了。所幸的是,某些吆喝声还保留了下来或者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在我们的记忆中,吆喝声越密集或响亮的地方也是商业越繁荣的地方,除了圩日之外,我们很喜欢听到卖货郎的吆喝声,所谓“苏州货一年来一过”,展现出来的画面就是杂货摊位的淋漓满目的小商品。


已经消失了的吆喝声:
“收购酒弹破鞋拖,旧铜旧铁,犁头生,破鼎生”,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收购废品的老板骑着挂满酒瓶和其他废品的自行车带着响亮又清脆的声音来了。这时候我们都习惯地翻找一下家里是否有空酒瓶可以卖,是否有破旧铁器、金属品要卖;“补鞋车链”,这是手工精巧的修鞋匠兼衣裤链修复工作的专业吆喝声,他们总是带着一股很有特色的腔调让我们印象很深刻;“铲剪刀铲薄刀”,这是修理、磨剪刀和菜刀等工具的吆喝声,我们的记忆中,一把手摇的磨轮机挂在长凳上,再把这些东西绑在自行车上走街串巷,他们的到来,全村所有已经使用到钝了的剪刀、菜刀等都会拿出来让他们磨一磨。诸如这些已经消失多年的吆喝声,我们小时候还听说过多少?很多已经不再出现了,这是时代进步呢还是文化的磨灭?


今时还能听到的吆喝声:“补鞋补户线,修理煤气炉、油烟机、热水器”;这是“治理”生活中那些工具、设备的“疑难杂症”的专业师傅的吆喝声代表作,鞋子坏了舍不得扔可以在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时,喊住师傅柱脚补一补;当然还有“户线”(雨伞),不舍的扔掉的坏雨伞也可以补一补;煤气炉、热水器、油烟机等更是如此;“北仔杨桃,北仔杨桃,北仔杨桃哎”,这是汕尾市区里听到的某个专门卖芭乐和杨桃的流动摊主的佳作,简单且富有特色,配上和蔼可亲的口气,让人听了后都想买两个芭乐或者杨桃尝一尝;“咸酥梅、咸帅(芒果),甘草仔,咔落好食”,这是以童声录制的吆喝声,每次听到这声音就能看到一位中年大叔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满载各种水果腌货、水果干缓缓驶来,水果腌货、水果干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但是这句吆喝声确实很有地方特色而且百听不厌。诸如此类现存的本土气息浓厚的吆喝声还有很多,这些吆喝声是土生土长的切合本土商业买卖习惯的作品,全球仅此地方有,别无分号。


阵阵叫卖声热闹了市场买卖的场面,声声吆喝声增添了商业营销的情调!在京城,吆喝声曾经被人树立成文化,有人制作成相声传唱,有人提倡原汁原味保育,而我们身边的吆喝声正在逐步走向衰竭,最终难逃失传的命运。为何?不是没有艺术成分而失去保育的必要性而是追求某些成绩和急功近利导致文化被洗刷,在不断的破坏中濒临崩溃!如果“淘汰”掉这些低档又原始的买卖模式是文明进步的话,那么文明进步应当服务于经济增长的目标,然而事实上是保育这些吆喝风俗文化的地方经济高度发达,打压、扼杀这些吆喝文化的地方追求所谓现代文明却没有见到经济的腾飞。感慨万千只是对地道文化快速消失的叹息罢了。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当我看到这个事的时候就感到解气
[三唯论点] 谈谈地摊的好处
[三唯论点] 我所理解的狗的特性
[三唯论点] 知道为什么人们会把垃圾丢在街头巷尾呢?
[三唯论点] 恶习已入骨髓再也无法治理了吗
[三唯论点] 终于凭实力把生意干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