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
查看: 9596|回复: 0

[保健] 苏伯民代表:希望文物保护被认定为独立学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30 2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带来的建议依然是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他,十几年来,一直奋战在文物保护的最前线,这些年,苏伯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文物行业的专业人员比较少,特别是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我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国家进一步重视文物保护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苏伯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目前全国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这和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关系,“文物保护没有单独的学科,一般都归在历史、考古、博物馆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由各高校自行设立。”苏伯民说,中国是文物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所以更应该重视文物保护,培养更多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这样才能让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文物得到科学系统的研究和修复。

  学科建设

  文物保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长期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撑

  北青报:您这两年的建议都是关于文物保护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那么学科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呢?

  苏伯民: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和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设置,已经比较系统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而国内,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内的文物保护任务愈来愈繁重,国家也一直在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觉得必须有大量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文物保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开展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文物劣化的共性规律,选择适合的修复材料和技术等;需要长期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撑。

  国内的一些大学和文博单位合作,已开设了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主要开展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文物保护专门人才。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建立文物保护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向等趋于成熟。如国家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会加速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

  北青报:目前国内文物保护的现状如何?

  苏伯民:中国是遗产大国,现保存下来的遗产数量很多。“十一五”以来,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开展了许多重要的保护项目,使得许多重要遗址文物病害得到了修复,文物保护科技也有了长足发展。

  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全国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大学等合作针对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许多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在各地一些文物保护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才缺口

  全国文保单位5000多处

  专业人员不超过2000人

  北青报:您有没有了解咱目前文物保护的人才缺口大概有多少?

  苏伯民:中国目前能够称得上“国宝”的文物保护单位大概有5000多处,世界遗产有50多处,但我估计全国从事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大概不超过2000人。

  北青报:敦煌研究院有没有考虑和某所大学合作,开展有关文物保护的专门学科?

  苏伯民:现在我们正在跟一些大学合作,通过学历教育或双导师制,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敦煌文物保护培养人才方面形成的成功做法。敦煌研究院有国家唯一的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年,我们不仅为敦煌的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工作,也开展完成了全国其他地方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项目。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就和一些高校合作来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再去攻读有关文物保护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这项合作开展了20余年,目前已经培养了十几名博士和将近20名硕士。

  吸引原因

  保护和研究莫高窟

  值得作为终身事业

  北青报:虽然敦煌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它并不能被称为大城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发达,所以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吸引或者留住人才的?

  苏伯民: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觉得是待遇好,但其实不然,敦煌研究院的待遇就是西部城市一般事业单位的待遇,和发达地区相比可能还有差距。

  但我们的研究平台和基础条件很完备,具备从事各类文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经费也较充裕,对青年人来说,一个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本身就具备很大吸引力。敦煌研究院76年来积淀形成了“莫高精神”和文化,我们院的很多人都认为能在莫高窟从事文物工作是很幸运的,值得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知名度很高,大家在这里工作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们几代院长都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莫高窟的研究和保护,他们也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年轻业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院的许多专业人才都有国内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前辈精神的感召,随着工作年头的增加,年轻人逐渐会培养出一种对敦煌的情感。事业和情感也会对青年一代有很大的吸引力。

  北青报:进修的人才是如何选拔的?

  苏伯民:去进修的大多是前些年就来研究院工作的本科院校学生,在这里工作几年后,就送他去读研究生,甚至送到国外深造,在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带工资,还有补助。

  前几年,愿意来的都是本科生,但最近两年,就是以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了。但我觉得这和年轻人的兴趣有关,很多年轻人是喜欢这份工作的。

  北青报:疫情期间敦煌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

  苏伯民:这段时间,保护方面主要是集中业务力量,对莫高窟的石窟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莫高窟石窟开凿在砂砾岩上,壁画是泥质的,较为脆弱。疫情期间,我们对所有洞窟开展了仔细系统的检查,如发现岩体和壁画存在局部病害,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者保护,也是为开放做准备。同时,我们通过互联网推出了“云游敦煌”等项目,使大家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或欣赏到敦煌壁画的内容和知识。

来源:北京青年报


楼主热帖
[休闲生活] 餐饮巨头热捧的植物肉,到底“香”在哪
[休闲生活] 生态补水吸引一批珍稀水禽留京
[休闲生活] 中小企业资金纾困力度再加大
[休闲生活] 教育孩子,家长要关注细节
[休闲生活] 梨园戏:“活化石”要活下来更要活起来
[休闲生活] 好好睡觉,怎么变得这么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