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31292|回复: 1

[议政] 骑楼憔悴 后人沉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9 0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1-11-19 18:15 编辑

                                        骑楼憔悴      后人沉思

                       ——辛亥革命惠州史迹文化行随笔(3)

                               陈治赠  2021年11月19日
   
    “蓉镜小学校旧址”,位于惠东县白花镇夏竹园村村边。是辛亥革命惠州史迹文化行的第4处人文景点。

        据《惠州日报》(2013年5月、2018年8月、2018年10月,下同)报载:“蓉镜小学校旧址”原是一户姓黄的住宅,因黄家无传人,瓦房闲置。1870年,夏竹园村人陈廷辉在此捐资办学,命名蓉镜山房。1928年,陈廷辉再次捐资扩建校舍,更称为“蓉镜小学”。1949年更名为“夏竹园小学”。直到1992年,这里仍是该村小学。1993年,夏竹园小学新建教学大楼落成后,夏竹园小学迁往新址。这里作为厂房出租,几年前又改作白花镇客运站。2013年,惠东县人民政府确认“蓉镜小学校旧址”为“惠东县不可移动文物”。

       据《惠州日报》报载:“蓉镜小学”为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47.5㎡。砖木结构,高两层,布瓦硬山顶。建筑正面一、二层均置拱门式骑楼,二楼骑楼外侧置矮栏。楼面原为木板棚上铺设方阶砖,中间置木楼梯。“蓉镜小学校旧址”对研究当地教育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惠州历史文化深厚,历来重视教育,惠东县也不例外。辛亥革命惠州史迹文化行,当然包括关注教育史。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着重探研与辛亥革命以及与陈炯明血肉相联的史迹。设定“蓉镜小学校旧址”为此行的瞻仰景点,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据惠州学者、本次文化活动发起人之一、兼向导东江(网名)先生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陈经在家乡发动和组织百多民军,深夜在蓉镜小学前操埔集结,参加陈炯明、邓铿领导的1911年11月1日清晨启动的淡水起义。陈经在蓉镜小学前操埔作战前动员,视死而归,民军情绪激昂,吼声如雷。淡水光复,随即率部乘胜进攻惠州。在惠州城郊马安(原名马鞍)与清军的激战中受伤被俘,被杀害于府城万石坊(今中山南路),年仅19岁。

       东江先生称:陈经(1892-1911),归善县白芒花人(今惠东县白花镇)。惠州府中学堂学生。1908年(16岁)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人们取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在惠州西湖点翠洲建“留丹亭”,纪念陈经等15名辛亥革命烈士。

       说来也怪,刚到“蓉镜小学校旧址”,晴空转阴沉,飘洒下些许小雨。究竟是陈廷辉、陈经等先贤志士看到后辈们不忘历史,缅怀故迹的痴心喜极而泣?还是上蒼叹息地方对文物史迹关爱不周而垂泪?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但“旧址”满目辛酸,则是掩盖不住的事实。

       “旧址”骑楼首层,仍保留着白花镇客运站售票柜台、墙上挂着运行线路图等遗物。二层空空如也。楼后平房不知是教室还是厂房,垃圾遍布。整座建筑,既没有只字彰显先辈乡贤陈廷辉办学的爱心,也不清楚“蓉镜”作校名的缘由,更没有片纸展现近代英雄陈经奉献的热血。门口那块“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显得蒼白与无奈。

       “蓉镜小学校旧址”,作为研究当地教育发展历史的景点也好,作为陈经等辛亥革命烈士的史迹供人怀念也罢,都应当有点实际内容点缀。“旧址”没有乡贤办学和烈士献身的史迹内容,仿佛是在诉说客运站的成败。骑搂形容憔悴,壮志尽失,令人扼腕痛惜。

        在“留丹亭”,东江先生叹慨:留丹点翠,是现今惠州西湖的精华景致之一,游人赏览西湖必到之地。如今人们浸步西湖欣赏美景的同时,还有没有人会想起当年的青年英雄陈经?想起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

       “蓉镜小学校旧址”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一块“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令人搖首唏嘘。

       怨不得地方当局。1912年陈炯明主政南粤,改归善县为惠阳县。自1949年5月始,惠东县曾3次从惠阳县析出又并入,相关历史资料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难免流失。再加上对历史相对知情的老一辈日趋凋零,官方专业人士不足,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史料的收集、理顺难度较大。出现有地方历史文化的遗迹,又没有史料配置或史料缺失的状况情有可原。况且,这种状况不是惠东县独有,而是属于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

       有个信息值得注意。“蓉镜小学校旧址”是历史文化遗迹,还是红色旧址?如何定性?地方当局可能举旗不定,有可能是目前“旧址”现状不善的重要原因。

      《惠州日报》(2018年08月20日)披露:根据《惠东红色遗产档案》记载,蓉镜小学还是白花区农会旧址。据了解,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何友逖在当时的蓉镜山房主持成立农民协会,农会办公地点就设在蓉镜山房内。抗日战争时期,白花区农会改名为“农抗会”,中共地下组织曾在这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农民开荒生产,出钱出粮,踊跃参军参战。夏竹园村委会希望能将蓉镜小学校列为惠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更好地保护红色旧址。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中共地下组织占用“蓉镜山房”、“蓉镜小学”是否属实?建议慎重核对,客观审视。

       其一、占据学校,让学生无处读书,是中华民族之大忌。中国历史上的旧派别、旧军人,甚少敢冒这天下之大不韪。占用“蓉镜山房”、“蓉镜小学”持续长达20年(1925—1945年),中共惠阳县地下组织,难道真的那样愚昧?难道真的不如历史上的旧派别、旧军人?千万别让百年辉煌的中共背上不尊重教育的黑锅。

      其二、在地方沦陷,日、伪当政的态势下,中共惠阳县地下组织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将“蓉镜小学”作为“农抗会”的办公地点,轰轰烈烈领导地方抗日救亡,是否符合客观?

       其三、据《惠州日报》的报载,“蓉镜山房”原址是瓦房民宅,被作为“农会”会址。“蓉镜小学”骑楼,应该是1928年兴建。抗日战争历时14年(1931—1945年),骑楼又被作为“农抗会”办公地点。学生还能上课吗?研究当地教育发展历史从何说起!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支撑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优秀传统文化都饱含爱国主义的丰富内容,红色文化不是唯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辛亥革命又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座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蓉镜小学校旧址”如何定性,要尊重史实,杜绝任意编造或牵强挂靠的不良习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微信图片_20211118174845.jpg

微信图片_20211118174851.jpg

微信图片_20211118174858.jpg

微信图片_20211118174902.jp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活到老学到老
[三唯论点] 退休干部举报县委书记后被捕一案续闻
[三唯论点] 天地不负民愿 古邑满园春色
[三唯论点] 海丰县城益民路“立体停车场建成”为何不开张
[三唯论点] 多形式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全方位增強中小学学
[三唯论点] 本科生为找工作“回炉”读职校现象,该喜还是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0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多谢网友们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