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768|回复: 0

[汕尾] 55村集体收入破百万!汕尾“家门口的共富密码”这样炼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废弃码头变身滑板碗池,百年炮台旁飘起咖啡香,破旧农房改造成潮味书吧……近年来,汕尾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统领,通过整合乡村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挖掘文化基因,聚焦整村运营模式创新,不断重塑美丽乡村新图景。截至去年,汕尾已有55个村集体的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640 (2).png

改造后的城区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颇受市民游客喜爱。

记者 黄奕锋 摄


农民变股东

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

在陆河县欧田村,50万元村集体资金入股螺溪谷项目,村民每年坐享10%收益分红;城区长沙村与运营企业约定“利润两成归集体,不足30万企业兜底”;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施公寮村渔民放下渔网当起民宿管家……这些鲜活案例,正是当前汕尾乡村整村运营的真实写照。

整村运营的核心在于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汕尾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与村民的深度协作,形成包括以政策引导和基建投入激活资源的“政府主导型”、引入市场化团队专业运营的“企业驱动型”、依托内生动力盘活资源的“村集体自主型”、政企民协同打造可持续模式的“混合共创型”等多种形式合作,并通过股权分配、保底分红、就业优先等方式,让村集体和村民直接参与项目收益分配,同时配套科学风险防控与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过去企业下乡总怕‘被套牢’,村民也担心‘被割韭菜’。”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如今通过股权分配、保底分红、差异化租金等20余项制度设计,构建起政府监管、合同约束、村民监督三重保障。如:海丰县仁家村通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全程盯紧资金流向,“既要让资本进得来,更要让乡亲们不吃亏”。


激活“沉睡资产”

推动全域要素系统重构

站在遮浪街道施公寮村的滑板碗池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臭气熏天的高位池养殖区。此前,当地通过清退21家养殖场实施生态修复,实现废旧码头“变身”极限运动基地,赶海体验、礁石摄影等衍生项目的兴起让“负资产”逆袭为现象级网红打卡地。

在汕尾,这种“点石成金”的故事在处处上演:海防遗址镇海炮台旁,“挪咖公社”打造的军事主题咖啡馆日均卖出500杯“特调”;十二岗村破败农房变身“潮文化”书吧,与修缮一新的古官道串珠成链;双墩村将“生产大队”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双墩大队”文旅品牌,土特产年销110万元……越来越多的“沉睡资产”转化为“美丽经济”。

眼下,我市以系统化思维整合资源,推动“沉睡资产”向“活力资本”转化,体现出“多业态融合”与“负资源再生”的创新理念。一方面,通过承包地流转、宅基地整理、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对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提炼可形成产业化的精神符号,以“非遗场景化+文创产品化”双轮驱动,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发展村咖、民宿、书吧、农家乐等业态,在延续乡土肌理基础上实现显性和隐性存量资源增值;另一方面,针对乡村废弃用地和建筑,坚持以“生态修复+功能置换+产业联动”为核心,通过土地性质调整、建筑功能再造,引导文创、休闲、现代农业等业态嵌入再生空间,推动废弃空间向高价值场景转化。


“乡村IP”出圈

塑造村庄差异化竞争力

不做千村一面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IP培育、业态适配与品牌营销,构建乡村独特竞争力,实现从“同质竞争”到“错位发展”的跃升——这已成为汕尾乡村的发展共识。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在海丰县仁家村体验“围炉煮茶”温馨一刻、在赤坑特产美食馆享受特色物产“买买买”、在城区军船头村“沙葛农业体验公园”亲身体会农事生活……各地通过系统梳理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禀赋优势发展适配业态,运用视觉符号设计、农产品品牌包装等手段,有机融合咖啡新消费、民宿经济与乡土景观资源,构建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步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非遗手作等产业链条,实现初级经营向“接二连三”增值跃迁,让越来越多极具辨识度的乡村文化符号频频走红出圈。

而在创新营销方式方面,各地更是屡出“妙招”: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水龟寮村通过邀请“网红”到店体验,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内容,精准捕获年轻客群,形成口碑传播,形成“现象级”网红打卡地;城区晨洲村连续四年举办蚝文化节,薄饼制作、菜粿体验等“非遗”元素加持,单日吸引游客破万;陆丰市高美村复建“青年茶场”历史空间,茶道展演、采茶研学带火整个产业链……各地充分结合在地资源特色与现代市场趋势,通过“达人探店”“社交平台引流”等多元化、创新性方式,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社交裂变”的全域传播链路,推动流量与口碑的双向赋能。

当前,汕尾正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目标,全力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全域镇村典型示范”。随着55个百万级富裕村的示范效应不断释放,“整村运营”模式正从试点探索转向全域推广。当沉睡的乡野资源被创新钥匙激活,当美丽乡村造福农民群众,汕尾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演绎出无限可能。

记者:吴越

来源:汕尾日报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55村集体收入破百万!汕尾“家门口的共富密码
[城事报料] 多家医院被公开曝光...
[城事报料] 亮相央视!长沙湾蓝鲸造型服务区“太会玩”
[城事报料] 优秀!西秦戏《麒麟夺锦》获奖
[城事报料] 王某被查...
[城事报料] 最新数据!突破31万户大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