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省吹响建设“海上新广东”的号角,汕尾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紧扣“向海”资源特色,坚持“生态、智能、融合”发展理念,依托2.39万平方公里海域,科学划示深远海养殖适宜区2332平方公里,高质量打造“1+3+N”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体系。全市累计开工海洋牧场项目14个、投产6个,助推全市2024年水产品总量达65.02万吨、增长5.3%。
从全球单体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伏羲一号”矗立海疆,到挪威三文鱼卵在陆基车间破壳,再到晨洲蚝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汕尾正以科技为舵、产业为帆,点燃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政策筑基:构建陆海联动新格局 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汕尾聚焦用海用地、养殖证办理、金融保险等关键环节,出台《关于加强汕尾市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建设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若干财政支持政策》等多项制度,着力优化审批服务、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确保企业“有信心”、项目“落得下”。 今年2月,汕尾率先完成全省首部市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下称《规划》),系统构建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港产城旅融合的发展体系。该规划科学划设22片养殖区、743.74平方公里海域,通过“多规联动”整合空间资源,实施“标准园”管理,为“拿海即开工”奠定基础。目前,19片海域已完成部门协调,13.2平方公里“生海”加速转化为“熟海”。 “‘拿海即开工’的‘一站式’服务让我们有勇气尝试乘风破浪。”华润电力(深圳)有限公司区域开发总监张健军感慨道,“项目从申请到获批仅用两个多月,效率远超以往。” 《规划》还创新提出“陆海联动”发展路径,构建“一带两湾四区”立体空间布局: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产业带;以马宫、甲子渔港经济区为核心,联动红海湾、碣石湾“两湾”;推动建设马宫岸港岛海联动发展区等4个高质量发展区。“这一布局实现了从近岸向深远海、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的跨越。”汕尾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驱动全产业链“破浪深蓝” 深远海风高浪急,耕海牧渔的“蓝色革命”离不开科技硬支撑。汕尾正着力推动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升级。
种业攻坚夯“芯”基。汕尾以捷胜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为核心,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海兴农、大华海水育种、海泽慧、笠方华劲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将建成育苗场7个,育苗面积超500亩,覆盖生蚝、海鲡鱼、午鱼、石斑鱼等特色品种,年供种能力预估突破50亿尾(粒),种业产值可达3亿元,为渔业注入核心“芯”动能。
装备创新领风潮。作为我省“海上新能源与深远海养殖空间立体融合”试点城市,汕尾在装备创新上领跑全国。位于后湖风电场的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抗风浪达17级,配备智能投喂与水文监测系统,实现“海上粮仓+蓝色能源”融合典范。“汕尾水文条件优越,红海湾、碣石湾受极端天气影响小,是建设深远海牧场和‘风渔融合’平台的天然良港。”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颜云榕评价道。
“零碳”生态链闭环。今年4月,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投苗10万斤鮸鱼,进入实质运营。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鮸鱼—贝类—藻类共生系统,形成“零排放、低能耗、高产出”的闭环生态链,代表未来可持续养殖方向。
加工冷链延价值。围绕长沙湾经济带,汕尾布局“种苗—养殖—加工—物流—渔旅”全产业链,引进重大项目21个,总投资163亿元。华润水产品加工产业园聚焦“绿色海洋食品”,研发牡蛎预制菜;中挪三文鱼项目配套冷链物流,构建“网箱到餐桌”24小时鲜品直达体系。“汕尾依托‘汕尾三鲜’等特色品种,着力打造高附加值、强市场导向的主导产业链。”颜云榕强调。
“蓝色文旅”拓新境。汕尾精心策划“跳岛游”项目,以龟龄岛等为核心,融合观光、潜海、科普、美食;推动“海洋牧场+观光旅游”综合平台,丰富深潜、海钓等融合产品,拓展产业边界。
校地携手:注入海洋科研新动能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强大的智力支撑。6月29日,中山大学与汕尾市共建的汕尾市中大海洋科学院正式签约揭牌。该院按照“政府支持+中大主导+多方投入+动态运行”模式,打造集农业生物制造研发、成果孵化转化、专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综合体,是深化校地合作、服务“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中山大学首批海洋牧场水产动物育种团队等科研力量已正式入驻汕尾,将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汕尾海洋牧场向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化转型提供核心科技引擎。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表示,将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创新成果在汕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南方+记者 陈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