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幕。本次民歌节以“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为主题,全国65支队伍近400人参与展演,节目涵盖4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广泛传唱的经典民歌,也有创新改编的特色曲目。
其中,汕尾渔歌传承基地表演队以一曲原生态《斗歌》惊艳亮相,李香桂、苏利民、郭宝莲等渔歌传承人在台上声情并茂,优雅的唱腔伴随着生活化的舞姿,让这承载着疍家千年记忆的古老歌调,在全国文化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当晚的舞台上,蓝色光影如海浪般起伏,身着传统疍家服饰的歌者仿佛立于南海波涛之间。悠扬婉转的《斗歌》声起,男女歌者以方言即兴对答,你来我往的智慧碰撞与情感流淌,将渔家生活的鲜活图景与乐观坚韧的精神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场掌声如潮水般久久不息,古老渔歌以最质朴的魅力征服了全国观众。
《斗歌》是渔歌中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斗歌双方互斗思维的敏捷、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众多听众,场面热烈。2012年12月,参加“全国民歌展演暨2012江西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获得银奖;2018年1月参加广东省“银龄安康杯”荣获金奖等。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都取材于渔歌。
汕尾渔歌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传统民歌,主要由瓯船渔民传唱至今,歌词、音韵、旋律、衬字、主干音、落尾音都有特色,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其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唱出独具一格的渔家风情。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也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汉族劳动人民的点滴生活。
2014年11月,“汕尾渔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汕尾渔歌唱进北京,在北京民族剧院座无虚席,一连两晚的“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专场让首都观众耳目一新。这是汕尾渔歌首次进京专场演出,演员均为土生土长的汕尾渔民。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为汕尾渔歌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提供了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汕尾渔歌此番亮相,不仅是对其保护传承工作的生动肯定,更彰显了汕尾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汕尾渔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证明,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方百姓的生活史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动鲜活的音符,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激起悠远回响。 来源: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