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114|回复: 0

[汕尾] 从“山海原色”到“发展亮色”,汕尾如何用三年画出“百千万”的“千万种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南海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汕尾市城区海港文旅码头的千帆之上,8月16日的开渔号角如期吹响。作为跟随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参加“汕尾百千万”主题采风活动的媒体人,笔者用三天时间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山海之间,从联安镇的鹭鸟翔集到可塘镇的珠宝璀璨,从海丰大湖镇的湿地秘境到陆河河田镇的车间轰鸣,亲眼见证了“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汕尾如何以“山海原色”为底,描摹出发展的“万千亮色”。

​

640.png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

海洋牧场撑起“蓝色经济”新骨架

汕尾的故事,始终与海紧密相连。455公里的海岸线(占全省11%)、881个海岛(全省第一)的资源禀赋,让“海洋”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三年来,“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遍港湾,汕尾正从传统“靠海吃海”的渔业模式,向“养海富海”的现代化海洋经济转型,而8月16日的开渔节,成为了这场转型最权威的注解。


640 (2).jpg



当天上午12 时,随着一声令下,汕尾城区海港文旅码头的渔船编队扬帆启航,数以百计的渔船犁开碧波驶向深海。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开渔节不再只是渔民的“丰收仪式”,而是汕尾海洋牧场建设的“成果展”。现场视频连线中,省港航集团的2座2万方插桩可沉降桁架网箱、100个C90加强型重力式网箱在陆丰碣石湾海域“安家”,211个重力式网箱正陆续投放;中挪三文鱼陆基养殖、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等5个项目同步开工,海兴农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等3个种业项目已投产,可年产优质海水鱼苗1000万尾......这些 “海上重器”组成的“蓝色粮仓”,正是汕尾三年来深耕海洋牧场的缩影。


640 (3).jpg



“过去渔民靠天吃饭,现在网箱里的鱼存活率能到90%以上。”在国泰海洋牧场的网箱旁,负责人指着翻腾的海鲡鱼介绍到,2024年汕尾海鲡鱼养殖产量达2800吨,产值突破2亿元。而8月16日晚上的“三鲜”推介会上,阿曼采购商塞德签下的1000万美元海鲡鱼订单,更让大家看到了汕尾海鲜的“国际范儿”。从刺身到鱼丸,从预制菜到深加工产品,海鲡鱼的“全身利用”,完美展示了汕尾构建“养殖- 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640 (4).jpg



“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底气,不仅来自海洋牧场的“硬实力”,更源于“内外兼修”的市场布局。在开渔节现场,“媒体+”赋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正式启动,凤凰网、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等媒体将助力汕尾海鲜走向全国;而跨境电商的布局,则让晨洲蚝、紫海胆等特产通过TikTok直播进入欧美餐桌。


640 (5).jpg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汕尾的采风路上,“生态”与“产业”的共生关系被反复印证。8月15日,联安镇的湿地公园里,白鹭掠过稻田,远处的“鹭影禾香” 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起14个村落。“以前这里是荒滩,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镇干部向采风团介绍到;通过“一带五区多点”布局,联安将红色文化、绿色湿地转化为旅游资源,3.5万村民因此受益。


640 (6).jpg



这种“生态变现”的智慧,在大湖镇体现得更为深刻。登上高螺村的观鸟台,40亩鸟岛上“鹭与禾香”的景象震撼人心。“1998年这里因发现消失百年的紫水鸡建了保护区,现在鸟类从72种增至2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4种。”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话让笔者明白,为何黑脸琵鹭的越冬数量能从2004年的27只增至2024年的436只。更令人惊喜的是,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经济收益,通过整合6454亩鱼塭资源,高螺村集体收入从37万元跃升至355万元,变废为宝是一件喜事,带领村民们发现致富之路,又是另一种喜悦。


640 (7).jpg



而在陆河县的十大草坪公园里,另一种“生态账本”正在书写。中铁公园的草坪上,老人带着孩子放风筝,年轻人围坐野餐,远处的舞台正筹备着周末音乐会。“这10个公园盘活了22.98万平方米闲置地块,拆违建绿还绿于民。”不仅如此,通过“党员绿化岗”“乡贤认种”模式,陆河已新增植树49万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1.13%。生态好了,人气来了,“草坪+音乐节”“草坪+星夜电影”等活动累计吸引26万人次参与,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的红火。


640 (8).jpg



从“留守空心”到“归雁筑巢”

乡村振兴的“汕尾解法”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走了,现在车间里全是熟面孔。”在陆河县高砂村的凯恒千色服饰加工厂,工人陈姐一边踩动缝纫机,一边和笔者聊起变化。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家庭主妇,如今在家门口每月能挣5000+元,既能照顾老人又能陪伴孩子。

高砂村的蜕变,源于“1+N+X”服装产业模式。何谓“1+N+X”呢?即1个中心工厂带动N个卫星工厂,再辐射X个家庭作坊,陆河高砂村依托这个样板,三年期间,支撑起了当地服装产业越做越扎实。通过广州服装协会的平台,27家服装企业、3家电商被“请”回村里,像货多多制衣厂这样的卫星工厂,产品不仅销向全国,还通过拼多多、希音等平台卖到南非。一笔账算下来更是自豪——800个岗位、年增收2500万元、物业年收入60万元,何况这一笔帐,还是一笔“稳定帐”。更贴心的是,自2024年起,村里会定期举办缝纫、电商直播等培训班村,推动留守劳动力向技术工人转型,累计已培训1000多人。同时,建成孔子文化产业楼,预计年增收80万元,实现“服装产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


640 (9).jpg



这种“归雁经济”在水唇镇(深圳)富民兴村产业园同样可见。6000万元投资建成的标准化厂房里,3家企业已入驻,300名村民实现 “进厂门不出镇门”。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融湾”的纽带,服装面料从深圳运来,成品再通过深汕物流网发往全国。

而在可塘镇,珠宝产业的“华丽转身”让大家看到了镇域经济的爆发力。这个“中国彩宝之都”聚集了80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超50亿元。在“一馆五中心”的直播基地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彩宝首饰,“日均2万单,QIC体量全国前五”。更妙的是“股票树”模式,村民的荔枝树入股分红,3年累计分红38万元,“树上结荔枝,树下生金子”成了真实写照。


640 (10).jpg



从“文化基因”到“发展动能”

传统与现代的“和弦共鸣”

汕尾的魅力,在于它总能让文化“活”起来。在市城区灶物码头,绿皮车厢改造的夜市里,地道的糕点师傅现场制作鼠壳粿,港风舞台上正演着白字戏,年轻人举着手机打卡“深夜电台”。“首年免租”的政策吸引了100家商户,其中4家是非遗工作室,“老味道”与“新潮流”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每周末吸引数千游客。


640 (11).jpg


大湖镇的大德妈祖庙则讲述着另一个文化故事。全球唯一的“五身妈祖”雕像下,香客与游客交织。对于当地人而言,五身妈祖代表着善良与勇敢,是他们的精神密码。如今,妈祖文化与湿地生态结合,“候鸟归巢”主题活动让“文化 IP”变成了旅游流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就连小岛渔村这样的“弹丸之地”,也藏着文化复兴的智慧。704亩的小岛上,清代的石碑寨门、“浮地不淹”的传说、咸淡水井的奇观,都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以前靠捕鱼,现在靠‘说故事’”,自2008 年获评“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后,循着文化脉络探索转型之路,老旧渔村变身为“山与咖啡”这样的复合型文化驿站,渔民老宅里既能品手冲咖啡,也能翻阅汕尾文史典籍;曾经的旧船厂正蜕变为文化展演空间,让承载着汕尾发展记忆的遗迹焕发新生。


640 (12).jpg



三天的采风转瞬即逝,但汕尾的故事仍在继续。从海洋牧场的“蓝色崛起”到乡村车间的“金色收获”,从湿地鹭鸟的“绿色家园”到非遗夜市的“彩色活力”,“百千万工程”的三年,汕尾用实干画出了“千万种可能”。正如开渔节上那幅百米长卷《潮起新汕尾》所绘——红宫红场的初心、金町湾的浪花、海上牧场的网箱、乡村小道的炊烟,共同构成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时代画卷。

来源|凤凰新闻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从“山海原色”到“发展亮色”,汕尾如何用三
[三唯论点] 汕尾医师节:传承仁心仁术,守护健康汕尾
[城事报料] 开渔啦!汕尾4条精品旅游路线,8条研学游路线
[城事报料] 正式开渔!千帆竞发,汕尾领“鲜”!
[三唯论点] 汕尾开渔节:海鲜盛宴即将开启
[城事报料] 防疫进行时:湛江、汕尾体彩多措并举,筑牢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