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7067|回复: 0

[论汕尾] “温情”困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期间,家长群里一条“社保卡领取情况”的公告,成了手机信息里别样的景致。它被稳稳置顶在群聊C位,附带一个需自行填写的APP链接,像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沉默地注视着每一位欢庆国庆与中秋的家长,让人莫名生出一阵局促与不适。


我对着那份公告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从“自愿填写”“敬请配合”的温柔措辞里,品出了熟悉的味道,即与每年十月后接连而至、保费逐年上涨的某类保险催缴通知如出一辙。那是种裹着糖衣的“关心”,甜得发腻,却又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说真的,我该“好好感谢”这份源于某些人“任务”与“工作内容”的突如其来的关怀。即便我们都清楚,这份“关怀”不过是表面功夫。在快节奏的当下,竟有人愿意耗费人力物力,专门开发小程序追踪社保卡领取进度,紧盯是否在12月31日午夜前缴足来年保费。这份“上心”,堪比小区保安熟记每只流浪猫的投喂时间,着实“温馨”,却“温馨”得让人想吐槽。


毕竟,真正需要的东西无需过多推销,不愿接受的事物再劝说也难动心。更令人“感动”的是,这种关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全年的持续性动作:每年深秋刚至,小区广播、路边喇叭,甚至绑着扩音器的车辆走街串巷,都会准时响起保险催缴或劝缴的“温馨提示”;孩子放学时,还会郑重地转达老师的“特别叮嘱”,递来一张“通告”让家长签字撕下回执,次日作为“作业”带回学校。这便是所谓“为了孩子好”的温情注解。


这些层层递进、轮番“轰炸”的“提醒”,像极了菜市场里过分热情的摊主:嘴上说着“买不买都行”,手却死死按住你即将抽回的钱包。所谓的自愿原则,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早已变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题。没有家长敢赌,孩子的座位会不会因自己未配合缴费而悄悄后移;也没人能确定,某次评优评先的名单里,会不会因社保卡的缺失而少了自家孩子的名字。这种藏在温柔面纱下的捆绑,比直白的强制更令人反感!配合时咽不下这口气,拒绝时又捏着一把汗。


有趣的是,这份“关心”从来带着明确的指向性。他们热衷于统计缴费完成人数,执着于确认每一张社保卡的领取状态,却对医保卡每年200元的门诊额度视而不见。这200元,像极了新年红包里象征性的压岁钱,嘴上说是心意,真到需要时,连感冒时的一盒退烧药都未必够买。可从没人关心“这200元够不够用”,也没人在意报销流程是否繁琐。这“200元”倒不见有人主动宣传一下,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看病时还可以塞一张医保卡给收费员折扣费用!


这200元的医保额度,就像给沙漠里的旅人递去一杯水,姿态上的关怀做足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偏偏有人将这份杯水车薪的福利,当成邀功请赏的筹码,把人们的无奈配合,算作自己的工作业绩。他们关心的从不是医保能否真正保障健康,而是任务完成率的百分比;不是报销流程是否便捷,而是数据表格是否足够漂亮。这种舍本逐末的“关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不过是游戏里必须按规则出牌的NPC。


如果真的想体现关怀,不如把开发小程序的精力,用在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上;把催缴保费的时间,花在简化报销流程上。与其追问我们“为什么不领社保卡”、“明年的医保买了没”,不如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医保额度长期不涨?每人每年200元的门诊报销真的够用吗?”毕竟对普通人而言,生病时能顺利报销医药费,远比填一百份调查表格有意义;拿药时不用反复跑腿、不用承担高额费用,远比收到一万次“温馨提醒”更暖心。


真心希望,那些以“教育”“宣传”为名,实则带着命令与忽悠意味的保险缴费提醒音频、视频,能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那份所谓的“着想”,能否真正化作福利升级的方案?若真能如此,我们或许会心甘情愿地拿起手机,认真填写每一项信息,主动支付保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感谢”与“感动”的客套话里,藏满满心的无奈与反感。说句实在话,每年门诊看病只能报销200元,连塞牙缝都不够!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街头“鬼秤”称的是诚信斤两与监管力度
[三唯论点] 地摊的“春天”,还是“纸面春风”?
[三唯论点] 北京路的霓虹与幻想的步行街的尘埃
[三唯论点] “温情”困局
[三唯论点] 坐同,装神弄鬼的敛财游戏
[三唯论点] 一盏红绿灯下的民心温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