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人民医院
查看: 12034|回复: 1

海丰生活习俗——饮食的改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8 1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丰古代的饮食为“饭稻羹鱼”;明末以后,番薯逐渐成为主食,海丰故有“番薯县”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主食大米,兼食面粉等。一日三餐,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干饭,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干饭,各地不一。受省港习俗影响,民国以后,汕尾等城镇饮早茶之风渐兴,改革开放以后更浓。夜间劳作者常结伴到大排档“宵夜”。
  居家食俗较为随便、节俭,菜肴多是时菜、鱼肉,俭约者佐以咸菜、菜脯、榨菜等。节日食俗和礼仪食俗则丰盛、铺张,俗称“吃排场”或“食九簋”。为讲义气和体面,戚友交往,常备家宴款待,故有谚谓“头好做人客,二好过年节”。饮食口味清淡、浓醇并重,生脆、爽口为佳。喜吃蚝鲑、虾鲑、鱼鲑等,传统菜式有大三仙(猪脚、墨脯、鸡)、小三仙(猪肉、鳗鱼、蚝)、大粒参、甜扣玻璃肉、鳗鱼咸菜汤、蛤仔汤、三鲜汤、鱼丸、肉丸、蒸膏蟹、蒸龙虾、蒸排骨、炒鱿鱼、炒鲜蚝、炒丝蚶、白斩鸡、反沙芋、冬瓜盅等。
  海丰小食,甜、咸各有许多款式,常见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浆、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狗毛糕、草馃、鱼粥、虾粥、肉粥、甜酒糟、饺子、冬节蛤、小米(薯粉饺)、扁食(云吞)、甜丸、咸丸、猪肠馃、重糕馃、扎头糕馃(碗仔馃)、印桃馃、菜头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馃、发馃、松馃、凉粉棕、牛脚棕、三角棕、米方、豆方、油条、油角、煎堆、薄饼、月饼、剪酥、豆酥、纸牌糕、蛋糕、蛋卷和各类包点等。
  妇女传统日常饮料是“牙钵茶”,把茶叶放于茶钵内,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或用菝仔叶、芒果叶、苦刺心等代茶叶均可。稍高级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于“牙钵茶”上撒以油麻、炒米、花生。“菜茶”过去于每年元宵节才品尝,现在一般人家闲时也做菜茶,以猪肉、鲜虾、鱿鱼、鱼脯、菠菜等为料,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猪骨汤,再以胡椒粉调味,便成喷香可口的菜茶。公平镇等地还盛行“饭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饭。也有饮“功夫茶”的习俗,但不如潮汕地区那样讲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喜庆的事情,如婴儿出生、病人出院、喜迁新居等等,泡菜茶请亲邻戚友。“食茶”成了一种沟通邻里亲友感情的好方式。
信息来源:《海丰县志》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陂洋镇陂沟乡真君大帝〈吴爷公〉十年期大庆
[城事报料] 春节将至,陆城新夜景
[图看汕尾] 【摄影欣赏】印象内湖墟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努力创建区
[汕尾资讯] 我市举办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 确保各
[汕尾资讯] 深圳市领导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 推动项目加

发表于 2011-7-28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海陆丰人被称为番薯县那段时间,是海陆丰人太穷,天灾加多年的战乱,人民跟本吃不起大米。那段时间很可怜,很多生命饿死。现在偶尔还能听老人提当年往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