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汕尾某养老院,有人说: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男人,还手脚不干净摸女工的身体。于是有人说:“男人为老不尊,不死何待”“男人挂墙,色鬼收场”。
这样的言论看似是对个别不良行为的批判,实则陷入了以偏概全的偏见陷阱。个别养老院男性老人对女护理的不当肢体接触,固然违背公序良俗,理应被谴责和规制,但将这种个别现象上升为对全体男性的否定,用极端标签污名化一个群体,既不客观,也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首先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性骚扰,无论施暴者年龄、性别、身份,都应受到严厉制止和正确引导。养老院里的女护理承担着照料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任,她们的劳动和人格尊严理应得到绝对尊重。
对于少数老人的不当行为,养老院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通过岗前培训明确行为边界、安装监控设备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对违规老人进行耐心劝导和约束,同时家人也应加强对老人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关怀,从多方面杜绝此类现象发生。这些具体措施,远比情绪化的群体攻讦更有意义。
但我们不能忽视,部分老年男性的不当行为,可能掺杂着生理机能衰退后的认知模糊、孤独感引发的情感错位等特殊因素。老年群体并非同质化的“问题群体”,绝大多数老人都能恪守道德底线,懂得尊重他人。
将个别失范行为归因为“男人本性”,用“色鬼收场”这样的俗语进行全盘否定,本质上是一种性别偏见,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思维并无二致。这种偏见不仅伤害了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老年男性,也会加剧性别对立,掩盖了问题的核心——对他人尊严的漠视,而非某个群体的“原罪”。
更进一步说,“为老不尊”从来不是男性的专属标签,“尊重他人”也不是某个性别的特权。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现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评判一个人,应基于其具体行为而非性别、年龄等先天属性。我们倡导尊重护理人员,更应倡导尊重所有群体,摒弃性别偏见和年龄歧视,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个体行为与群体属性的区别。
个别老人的失范行为,需要的是制度的约束、道德的引导和人性的关怀,而非群体的污名化。摒弃“以偏概全”的偏见,聚焦具体问题的解决,既捍卫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尊重老年群体的整体尊严,才是对“尊重”二字的真正守护。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当行为,但更反对用极端标签制造对立——唯有回归理性与包容,才能构建真正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