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东盟海洋能源产业合作专题会上,汕尾市委书记逯峰切换英语推介当地海洋能源产业的视频刷屏网络。这段流利的英文致辞,不仅让“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清洁能源枢纽”的汕尾形象走向国际,更折射出中国地方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主动破局的新姿态,引发人们对城市国际化路径的深层思考。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态度的表达。在云集东盟各国官员与企业代表的国际会议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最直接的共情载体。逯峰用英语阐述汕尾2.39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资源禀赋,介绍“风光水火核储”全链条能源体系,这份专业表达背后,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与对接的诚意。
相较于生硬的翻译转介,主政者亲自用国际语言对话,既消除了沟通壁垒,更让国际友人感受到平等合作的姿态,这种“接地气”的国际化表达,远比口号式宣传更具说服力。
这场英语推介绝非孤立的“炫技”,而是汕尾产业开放生态的生动注脚。大会期间启动的海洋综合能源实证基地,将填补海上风电产业关键空白,与东盟国家开展标准共建、技术互通的务实合作;此前落幕的首届汕尾国际珠宝展,吸引3000多家海内外展商,首发全球彩宝交易风向标《Gemports交易指数(GPI)》,更采用英文实时翻译投屏,与英语致辞形成奇妙呼应。从传统珠宝的“全球链”到新兴能源的“合作圈”,汕尾正以“产业硬核+国际表达”的组合拳,构建跨地域合作生态,证明城市国际化的根基永远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城市国际化从来不是简单的“洋化”,而是规则、要素、文化的系统性重构。汕尾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规则对接上,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汕尾标准”成为合作共识;要素流动上,通过产业基地、展会平台推动技术、资本、人才跨境配置;文化交融上,用英语致辞、实时翻译等细节,营造“宾至如归”的营商环境。这种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革新,打破了“国际化=建高楼、引外资”的刻板认知,彰显出中国城市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
从驻村第一书记英文推介家乡景观,到地方主官用英语对接国际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文推介”案例,印证着中国地方治理理念的升级。
这背后,是国家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更是地方城市主动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自信觉醒。汕尾的浪花与东盟的海潮交汇,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拥有多少资源,更在于能否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认可的规则,讲好发展故事、搭建合作桥梁。
汕尾市委书记的英语推介,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中国地方城市的国际化新路径:以产业为根,以沟通为桥,以诚意为本。
当更多城市摒弃形式主义的“国际化”,转而深耕产业实力、优化沟通方式、拥抱开放规则,必将在全球化浪潮中收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开放共赢的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