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日光灯管发出细微的电流声,后排男生又趴在课桌上沉沉睡去。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边缘,朋友教师攥着课本的手指微微发颤。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提醒,当他的声音穿过五十张课桌的距离,却像坠入棉花堆里的石子,激不起半点回响。 课后办公室里,校长的训斥声格外刺耳:"学生课堂睡觉,就是你教学能力不行!"他推过来的扣罚单上,鲜红的印章像一道狰狞的伤口。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却盖不住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家长群里有人质问为何孩子成绩下滑,教导主任暗示朋友教师管理班级手段太软弱,连值日生都在作文里写"老师讲课好无聊"。 平心而论,他确实可以把课件做得更生动些,多设计几个互动环节。但当他在凌晨两点批改完作业,又要在五点起床准备早读;当他既要安抚情绪崩溃的学生,又要应付家长关于座位调整的投诉;当他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刷短视频,却被告知"不能没收手机影响家校关系"——那些沉睡的课堂,何尝不是被重重压力压弯了脊梁? 教育不该是教师独自背负的十字架。校长眼中冰冷的绩效数据,看不见学生凌晨三点仍在打游戏的黑眼圈;家长微信群里的责问,听不见孩子说"爸妈只关心分数"时的哽咽;社会舆论的批判声浪,更理解不了教师在纪律与尊重之间的艰难权衡。教师被要求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却在面对失控的课堂时,连调整座位的自主权都没有。 更荒诞的是,当教育生态出现裂痕,所有人都忙着把责任推给站在最前线的教师。这本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托举的事业,如今却变成了三方围剿的战场。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里,被践踏的不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敬畏之心。那些沉睡的课堂,又何尝不是教师集体失职的警钟? 暮色渐浓,朋友老师收拾好教案走出办公室。走廊尽头,有个女生抱着作业本匆匆跑来:"老师,这道题能不能再给我讲讲?"她眼里闪烁的求知欲,像穿透阴霾的微光。或许,教育的希望就藏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光亮里,而教师要做的,是守住这份光亮,等待破晓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