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里的汕尾

发布者: 陆海奔潮 | 发布时间: 2025-8-8 16:46| 查看数: 2015|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5-8-8 16:47 编辑

今天农历十五,还没有吃早饭,家人就说下楼去买水果,要拜神。在汕尾的街巷里走,总觉得时间是被烟火气浸润着的。每月初一十五,天还没亮透,老城区的巷口就飘起青烟,竹筛里的金纸元宝叠得整整齐齐,红烛在晨风里摇着暖光,像给寻常日子系上了一枚枚朱砂结。
拜神2.png
这里的“烧”,从不是潦草的仪式。阿婆们凌晨就起身备供品,鱼要选带鳞的海鱼,寓意“有头有尾”;糕点得是自己蒸的红桃粿,粉皮里裹着花生芝麻,印着寿桃纹的木模压出细密的纹路。供桌摆在骑楼下,搪瓷盆里的米插着三炷香,香灰簌簌落在“土地公之位”的红纸上,像时光写下的注脚。
拜神1.png
年轻人起初总觉得这是老派的固执。直到某次加班晚归,巷口的阿伯正往香炉里添纸钱,火星子在暮色里跳着,见他回来便招呼:“后生仔,来拜一拜,让土地公保你顺顺当当。”那瞬间,钢筋水泥里的疲惫忽然被一缕烟火焐热了。原来这些重复了千百年的动作,早成了社区里无声的默契——初一十五的香火,是街坊间的暗号,是“我们同在此地”的确认。
拜神5.png
汕尾人懂分寸。海边的妈祖庙前,渔船归港时会摆上整桌供品,鞭炮声惊起滩涂的白鹭;而居民楼里,主妇们会用小小的电子香炉替代明火,红烛变成了LED灯串,烟雾散去,却把那份虔诚妥帖地收进了现代生活的缝隙里。他们不执着于形式的复刻,只守着那份“敬”与“念”——敬天地滋养,念祖先庇佑,思亲友安康。
拜神3.png
有外地朋友来看过初一的早市,见卖金纸的摊位和奶茶店并排而立,香火味混着珍珠奶茶的甜香,觉得奇妙又和谐。其实这正是汕尾的智慧: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日常里的活水。就像红桃粿的馅料会添进芝士,供桌上会摆上孩子爱吃的进口饼干,烟火里的传承,本就该跟着日子一起生长。
拜神7.png
暮色降临时,香火渐渐淡了,巷子里飘起饭菜香。阿婆收起供品,把红桃粿分给邻居,说:“土地公吃过了,孩子们也尝尝。”那些在初一十五升起的烟火,最终都落进了柴米油盐里,变成了日子的滋味,变成了 generations 之间的纽带。或许这就是传承最好的模样:不必声张,不必刻意,只在每月两次的晨光暮色里,用一炷香的时间,轻轻提醒着每个人: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拜神8.pn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