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铸丰碑 ——杨其珊的传奇革命人生

发布者: 戴镜兵 | 发布时间: 2025-10-9 14:49| 查看数: 1711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烽火岁月铸丰碑
                 ——杨其珊的传奇革命人生
◎戴镜兵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8_51_75.jpg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杨其珊,这位从粤东大地走出的农民运动先驱,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一生,是与旧世界抗争的一生,是为贫苦大众谋福祉的一生,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871年,杨其珊出生于陆丰县新田参城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少年时期,他随父母迁居至海丰罗大湖村,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堂叔父杨育月的悉心教导下,杨其珊开始学习武术,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坚韧的毅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武艺,堂叔父带他前往福建少林寺深造。在少林寺的岁月里,杨其珊不仅在武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还意外接触并学习了医术,这两项技能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4_46_75.jpg
成年后的杨其珊,凭借着一身武艺和精湛的医术,踏上了走江湖的生涯。他时而肩挑药箱,走街串巷为百姓治病;时而开设武馆,广收门徒传授武艺。在这四处漂泊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丰富的阅历让他深刻洞察到当时官府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混乱黑暗: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地主豪绅欺压百姓,普通民众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这些亲眼所见的不公,在杨其珊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反抗怒火,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种子。后来,杨其珊入赘到海丰梅陇埔仔峒何世村,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
1922年,彭湃在海丰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杨其珊听闻彭湃宣传的耕者有其田”“反对剥削压迫等主张后,内心深受触动,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彭湃的事业,并对彭湃的胆识和理想钦佩不已。而彭湃也被杨其珊身上的豪迈之气和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所打动,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杨其珊充分发挥自己在江湖中积累的人脉优势,积极奔走于各地。他向昔日的拳友、徒弟们讲述农会的宗旨和意义,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农民团结起来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景。在他的热情动员下,许多人纷纷加入农会,农会的队伍迅速壮大。在赤山约农会成立后,杨其珊与梅陇的胡汉南、公平的万清味等人紧密配合,相继在银溪、平岗约等地建立农会组织。他们挨家挨户地宣传,耐心解答农民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支持。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为192311日海丰总农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农民代表大会上,杨其珊因其卓越的贡献,被选举为总农会副会长,从此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3_45_75.jpg
海丰总农会成立后,杨其珊全身心投入到会务工作中。他深知农民运动的根基在农村,于是大部分时间都深入到农村基层,尤其是西北山区一带。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生活更为困苦。杨其珊徒步翻山越岭,走进一间间简陋的农舍,坐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促膝长谈。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农会的主张,揭露地主阶级剥削的本质,鼓励农民团结起来维护自身权益。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觉醒,农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农民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923年春耕时节,黄羌官背洋村发生了一起佃户与地主的激烈冲突。佃户余坤等人坚决反对海城地主朱墨对粪质田加租,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最终闹上了法庭。朱墨在地主阶级的支持下,成立了粮业维持会,妄图凭借权势打压农会和佃户。而海丰总农会坚定地站在余坤等农会员一边,杨其珊与彭湃等人精心策划,组织农会会员收集证据,发动舆论支持。在这场两大阶级的较量中,农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团结广大农民,经过反复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为佃户争取到了合理的权益,更极大地提高了农会的威望,让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农会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惠阳、潮汕各县农民运动的热情。
同年51日,彭湃在海城举行海丰、陆丰、归善(惠阳)三县农民劳动节大会。大会上,群情激昂,农民们高举旗帜,喊出了心中的诉求。大会发表宣言,成立惠州农民联合会,后又进一步成立广东农会,会址均设在海丰。杨其珊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在农民中的威望,被选为省农会执行委员,并参与交际部工作。他积极与各地农会联络,交流经验,为推动全省农民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是年农历6月,海丰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十日间连续两次遭受台风袭击,洪水泛滥,潮水倒灌,农村遭受了严重损失。面对天灾,总农会召开会议,决定早季至多三成交租,以减轻农民负担。这一决定再次触怒了地主阶级,他们勾结县长王作新,企图扼杀农会。75日,王作新派出军警包围总农会,妄图逮捕农会领导人。千钧一发之际,杨其珊挺身而出,与来兵据理力争,为彭湃等人的脱险争取了宝贵时间。而他自己却不幸被捕,与黄凤麟等25人一同被关进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问,杨其珊义正词严,用犀利的言辞驳斥王作新的荒谬言论,揭露其与地主阶级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恼羞成怒的王作新对他施以酷刑,打得他体无完肤,并戴上镣铐监禁。但杨其珊毫不畏惧,他不仅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还利用与同监犯人交谈的机会,宣传农会的理念,传播革命火种。被监禁多年的黄悦成就是在与他的交谈中,对彭湃和农会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出狱后积极投身农会,组建农军,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和党的重要干部。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2_44_75.jpg
1924年春,在彭湃的多方营救下,杨其珊和其他难友终于重获自由。然而,他们还未来得及恢复县农会,就再次遭到王作新的明令取缔。面对敌人的打压,杨其珊没有丝毫退缩,他按照彭湃的布置,深入农村组建贫民党,以十人团的形式秘密领导农会员开展斗争。在公平地区,他不顾危险,走村串户,继续发展会员,壮大革命力量。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秘密迎接革命军东征的活动,为革命胜利默默做着准备。
19252月,东征军攻克海丰,杨其珊迎来了革命的新契机。他全力以赴协助彭湃恢复县区农会,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各项社会活动。414日,在海丰工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上,杨其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号召工农同心协力,继续孙总理的主义前进,联合起来,打倒资本家,打倒地主,这番话语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工农群众心中的革命热情。420日,他与林、郑志云代表海丰县农会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他们带去了拥护农民利益”“民选县长”“取消杂捐”“严禁赌博”“撤销驻防军队等多项提案,充分表达了农民的诉求和愿望。会议结束后,杨其珊迅速投入到海丰县农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中。7月上旬,海丰县农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大会作出了认清敌人、准备向敌人进攻、农工兵实行大联合等重要决议。在这次大会上,杨其珊当选为海丰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参加执委会议,与其他委员共同研究解决县会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等问题,为农会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杨其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伟大事业。
同年9月,陈炯明余部趁东征军回师讨伐刘杨叛乱之机,疯狂反扑潮梅海陆丰。杨其珊遵照省农会指示,与工农会干部一同随海丰农民自卫军撤往广州。在广州,他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向更多人宣传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和成果。10月下旬,第二次东征军返回海丰,杨其珊随军归来,立即投身到恢复和发展农会的工作中。他不辞辛劳,深入乡村,动员农民重新加入农会,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为巩固革命根据地而努力奋斗。
1926年,蒋介石开始策划反革命阴谋,广东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省当局派张治平任海丰县长,企图打压农民运动。杨其珊和农会执委们毫不畏惧,领导农民开展减租斗争,坚决维护农民的利益。他们组织农民巡逻队,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动绅士的嚣张气焰。在杨其珊的带领下,农民们团结一心,让张治平不敢明目张胆地推行反动措施。同时,杨其珊深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他深入农村,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在黄羌的朝面山,他领导农会与地主进行坚决斗争,实现了完全不交租的目标。后来,在海陆丰起义过程中,中共东江特委退守此地,109日南昌起义军也进驻这里,朝面山成为了海陆丰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5_47_75.jpg
812日至19日,海丰县举行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针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农民的迫切需求,作出了扩充农军、纪念农运死难烈士、制止土豪劣绅把持乡政府、肃清逆匪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并发出了拥护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等通电。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致祭五三烈士、慰劳农军、欢送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回广州等活动。在16日晚上慰劳农军时,杨其珊代表大会致慰劳词,他深情颂扬农军防御土匪、打击逆党、保护农民的勇敢精神,激励农军继续努力奋斗。凭借在农民运动中的卓越贡献,他再次当选为县农会执行委员。
1927年,中国革命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427日至59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其珊因其在海陆丰农民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选为中央委员。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海陆丰革命斗争的高度认可。此时,杨其珊全身心投入到领导海陆丰武装起义的工作中。第一次起义胜利后,他担任县临时人民政府委员,并出任县农民协会会长,积极组织农民巩固胜利果实。第二次起义胜利后,县临时革命政府成立,他成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中共海陆丰地委改组为海陆丰县委,他担任县委农运委员,负责领导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在海丰举行的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杨其珊以高票数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他深知这一张张选票背后是农民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也更加坚定了他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决心。
19283月,国民党军攻占海陆丰县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年近六十的杨其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他毅然前往公平、黄羌、新田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带领着革命队伍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6_48_75.jpg
19291月,海陆惠紫暴动委员会改为革命委员会,杨其珊任主席团成员
19306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扩大为惠州十属(县)特委,他当选为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委员。尽管敌人的围剿日益残酷,但他始终坚守在革命一线,在群众的掩护下,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1930年冬起,国民党加紧对苏区的围剿,形势愈发严峻。杨其珊在群众的帮助下,辗转于各个村庄之间,与敌军巧妙周旋。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和警卫员只能住在碣石溪高岗山的简陋山洞里,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到周围乡村活动,鼓舞群众的斗志,组织群众开展反围剿斗争。
1933年夏,林覃吉、彭桂两位重要军政领导人不幸牺牲,敌人将搜捕的重点对准了杨其珊。驻黄羌的敌军四处打探他的行踪,悬赏捉拿他。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杨其珊的警卫员在利益的诱惑下,与陈保等人勾结,背叛了革命。926日(农历八月初七日),当杨其珊在掩蔽地冲凉时,警卫员开枪将他杀害,并前往公平向国民党政府邀功。这位为海陆丰农民运动奋斗了一生的革命先驱,就这样倒在了叛徒的枪口下,享年62岁。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7_49_75.jpg
杨其珊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贫苦大众谋幸福的一生。他从一个江湖武者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海陆丰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微信图片_20251009144557_50_75.jp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