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汕尾大道巴黎半岛酒店附近,昔日热闹的中国电信大楼竟已人去楼空。玻璃门内积灰的柜台、沉默的叫号机,与记忆中排长队办业务的场景形成刺眼对比,这座空楼不仅是一处商业地标的沉寂,更是数字浪潮重塑服务形态的生动注脚。
营业厅的兴衰曾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早年,这里是办理装机、缴费、选号的唯一窗口,市民抱着电话机说明书排队的身影,是通信普及时代的鲜活印记。作为汕尾大道上的重要服务节点,它的热闹背后,是实体服务在通信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如今门可罗雀,本质是服务渠道的代际更迭——当充值缴费、套餐变更等90%以上的业务可通过APP完成,线下营业厅的流量基础便已崩塌。
空楼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传统服务行业的共性困境。与汕尾通港路多家贴出"旺铺转让"的商铺类似,电信营业厅的空置,叠加了线上替代与成本压力的双重冲击。有从业者坦言,现在运营商员工一年也未必去一次营业厅,仅剩补卡等少数业务需现场办理,而高昂的租金与人力成本,让维持运营难以为继。这种困境与苏宁电器等实体零售的退场逻辑如出一辙,都是传统业态未能跟上消费习惯变迁的结果。
但空楼不应只被视为衰退的象征,更应看作转型的契机。行业数据显示,成功转型的营业厅已跳出"业务办理点"定位,成为"数字服务生态枢纽"。有的引入智慧家庭体验区,通过VR技术展示组网方案;有的整合社保查询、水电缴费等功能,打造"一厅通办"的社区服务中心。这些探索证明,线下空间的价值从未消失,只是需要从"交易场所"转向"体验与深度服务平台"。
汕尾大道上的这座空楼,更像一面镜子。它照见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的颠覆,也映出转型创新的迫切。对于电信行业而言,与其让优质物业闲置,不如借鉴"智慧生活体验馆"模式,将其改造为面向市民的数字服务体验中心;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这处空楼的转型探索,亦能为二马路等商圈的业态升级提供参考。
夕阳下,电信大楼的招牌仍清晰可见。它的沉寂不是通信行业的落幕,而是服务形态升级的开始。当我们回望这座空楼,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服务空间在数字时代找到新坐标,让"空楼"重新生长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