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半小时,站在体重秤上,数字稳定在75kg的那一刻,心里竟有几分意外的平静。傍晚的餐桌本就简单,四碗小米粥熬得绵密,氤氲着谷物的清香;一盘韭菜饺子咬开是鲜嫩的肉馅,汁水不溢不燥;还有一盘凉拌青瓜,脆爽里带着微酸,恰好解了腻。放下筷子时,肚子是踏实的饱足感,没有撑胀到弯腰的负担——这份“刚刚好”的饮食节奏,或许正是身心健康最朴素的开端。
可当体重秤数字比上周多了1kg,我忽然意识到,健康从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结果,而是需要时时校准的动态平衡。就像明天的早餐,已计划换成全麦面包配溏心蛋,再添一杯温牛奶、一颗番茄、一根香蕉,用粗细粮的搭配、蛋白质与维生素的互补,延续这份对身体的在意。于汕尾人而言,我们习惯了红海湾的海味、公平的菜茶、梅陇的菜粿,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美食是生活的慰藉,但也需记得:饮食既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康健的根基。少一点重油重盐的贪欢,多一份食材本味的珍视,便是对身体最直接的善待。
而身心健康从来不止于“吃”,它是一场需要饮食、心态、睡眠、运动共同参与的修行。九月初秋,总听闻有人在忙碌中骤然停步,才惊觉“好好活着”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汕尾的日子慢,海风能吹散急躁,可生活里的压力仍会悄悄堆积:生意上的起伏、家庭里的琐碎、工作中的难题,都可能让人陷入焦虑的漩涡。这时便需要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像凤山妈祖像俯瞰海面般从容——心外无物,吾性自足,不把别人的评价当标尺,不拿未发生的事扰心神,才能守住内心的安定。
睡眠则是身心的“重启键”。多少汕尾人习惯熬夜赶工、凌晨饮茶,总觉得“事情没做完,哪有心思睡”。可再紧急的订单、再重要的应酬,也抵不过一场踏实的睡眠。身体就像一台持续运转的机器,只有睡够了、歇透了,第二天才能有精力应对琐碎,有心情品味清晨的鱼丸汤。至于运动,不必追求健身房里的高强度训练,清晨在品清湖边散步,傍晚在社区广场打打太极,甚至买菜时多走两条街,都是在让肢体活动、让筋络疏通,确保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能“畅通无阻”。
汕尾的海养育了我们,也教会我们顺应自然的智慧。身心健康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藏在每一顿“不撑不饿”的饭里,每一晚“不忧不扰”的觉里,每一次“不急不躁”的心动里。愿每个汕尾人都能把对生活的热爱,多分一些给身体与心灵——毕竟人生这场旅程,健康才是永远的底色,没了它,再美的风景也无从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