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陆丰广汕公路内湖路段拍到的一个关于市场牌坊的镜头。企业建牌坊是比较少见的,具有新意。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牌坊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它形成于周朝时期(《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就是牌坊的雏形),成于唐代(那时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牌坊较多),盛行于元明时期。它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 古代牌楼的建筑形式有两种:一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另一类“不出头”式。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也有不见楼屋形状的。牌坊按照材料结构分有木质、琉璃、石材等六类。而按其社会功用分也有六类:一是庙宇坊;二是功德牌坊;三是百岁坊(也称百寿坊);四是节孝坊;五是标志坊;六是陵墓坊。 海陆丰地区常常可见牌坊,这些牌坊在现代多建于风景区或乡村、街区等入口处,被用为标志物。这类牌坊按照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石牌楼,一类是水泥牌楼。其功能也多数沿用古代的庙宇坊、功德牌坊、标志坊等,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与民俗气息。 笔者认为,在内湖镇看到的牌坊,有点不同于传统的牌坊。它有几个特别:一是建在市场的入口处,与里面的楼阁亭榭状的建筑物构成一体,起着装饰点缀美化场区的点缀性意义与分隔空间美化环境的标志性功能。二是彩牌楼,属于“不出头”形式;绘以图案花纹,红柱红顶绿屏,色彩缤纷夺目,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三是“三间四柱”, 顶上却不是五楼,而是七楼。这个牌坊将中国的传统牌坊文化渗透到商贸流通市场中去,让市场烙上了文化的元素,有着特色的涵义,似乎让人感到是经济与文化的契合,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文 通讯员 谢坂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