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全省党性教育基地,与红色名校结对形成联盟,共建“人才驿站”加强师资力量,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市委党校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培训,在全省党校系统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新路子。去年,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3期,培训轮训干部11295人次 ,培训班次和培训人次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发挥了党校培训轮训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提纯红色基因 发挥独特优势 近期,国家扶持汕尾革命老区政策的消息令人振奋。“汕尾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有被称为‘小莫斯科’的海丰红宫红场,有被毛主席称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火烧田契的故事,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历史。但过去我们党校缺乏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和打造,市委党校也不为外界熟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闪星说,近几年来,市委党校立足本地红色教育资源,提纯汕尾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省委组织部与省委党校正式授牌我市海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和陆河激石溪等为广东省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把我市现场教学资源纳入全省现场教学范畴。去年,市委党校共承接广东省委党校、广州市委党校,以及深圳、珠海等地的外地培训班次17期,培训各地学员692人次,进一步弘扬了彭湃精神,发挥了红色优势,受到各地学员的充分肯定和普遍好评。 结对红色名校 强化党性教育 对外培训合作有了,接下来,就是强化课程设置和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如何让红色教育资源在我市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作用?充分挖掘资源之后,这一问题摆在前面。刘闪星介绍,在打造全省党性教育基地的同时,市委党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做大做强红色党性教育这块品牌上,“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得借助外力、借助名校带动我们的发展。打个比方,一根稻草绑在白菜上就是白菜的价钱,如果绑在螃蟹上就能卖出螃蟹的价钱。去年,市委党校大胆探索与全国的红色名校延安市委党校进行党性教育的专题合作,签订了以党性教育‘红对红’为主题,以‘延安+汕尾,圣地+红场’为载体的合作培训协议,借力延安市委党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办学水平为我们培训干部,使我市学员有机会聆听党校系统名家大师的讲课。”刘闪星如是说。 借力人才驿站 实现合作共赢 党校深入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努力提升师资力量。据介绍,市委党校与深圳市委党校合作共建了“人才驿站”,于2014年11月25日正式揭牌成立。通过一年来的合作,市委党校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市委党校获得省委党校和省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2个,已结项课题2个,多篇科研论文获得省级奖项,科研水平从全省党校系统落后地位进步到中等水平。同时,市委党校借助人才驿站平台,2015年安排了镇(街道)书记、镇长(主任)培训班、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培训班、市直窗口服务单位干部培训班等5个班次共245名学员赴深圳市委党校进行异地培训,使我市学员启迪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创新培训模式 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市委党校办学成果不断显现。如2014年在中青班开设《汕尾市区交通管理问题研究》、《汕尾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研究》两门专题调研课,引导学员关注市情和当前我市重大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也提高了教师和学员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越来越受学员欢迎,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课程广受好评。 “党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科学合理,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现在党校把理论讲解与研究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调动我们学员的积极性,也促进我们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也会增强我们的党性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如我们那期培训班去了井冈山重温革命精神,身心都获得启迪。”2014年中青一班的陈烁深有体会地说道。 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没有休止符。市委党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我市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党校事业再上新台阶。(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邓良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