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藏 于 2025-8-6 11:37 编辑
一本只有四万字的小册子,我居然在五年内读了三遍,算了一桩阅读“奇葩”。这是一本什么书呀?它就是《潮汕茶话》,作者郭马风先生。郭马风的笔触却像新沏的凤凰单丛,初读清冽,细品绵长。这本薄薄的册子,哪是在说茶?分明是借着一盏茶汤,把潮汕人的骨血、烟火与乡愁,都泡得透亮。
潮汕人爱茶,是刻在基因里的。书中写老城区的茶铺,“门板一卸,竹筛里的茶叶便与晨光撞个满怀”,单是这画面,就透着股鲜活气。郭先生不写茶经里的门道,专记市井间的茶事:巷口阿伯用粗陶盖碗冲茶,杯沿的茶渍比皱纹还深;市集里的茶摊摆着数十种单丛,鸭屎香、蜜兰香的名字比歌谣还动听;就连红白喜事,茶也是主角——添丁要泡“添丁茶”,出嫁要备“新娘茶”,茶碗里盛的哪里是水,分明是人情世故。
最动人的是茶里的潮汕精神。郭先生说,潮汕人冲茶讲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分茶时茶汤要匀,茶杯要净,半点马虎不得。这股较真劲儿,不正是潮汕人做买卖、办实业的写照?书中记一位老茶农,为了培育新茶种,在凤凰山守了三十年,“茶苗比孙儿还亲”。春茶采摘时,凌晨三点就上山,指尖捻着嫩芽,像捧着稀世珍宝。这份对草木的敬畏,对手艺的执着,让每一片茶叶都带着山魂与匠心。
茶桌更是潮汕人的江湖。郭先生写茶桌议事,生意场上的难题,往往在几泡单丛后便有了眉目。茶汤烫嘴,话却实在:“这茶头道苦,二道甘,生意也一样,先苦后甜。”争执不下时,长辈端起公道杯:“茶要轮流冲,理要互相听。”一杯茶的功夫,恩怨化解,共识渐生。茶桌不分贵贱,富商与小贩同坐,喝的是同一种茶,讲的是同一种理——诚信为本,和气生财。
读至末章,郭先生写离乡的潮汕人,行囊里总要塞一小包凤凰单丛。“在异乡冲茶,水是外地的水,杯是外地的杯,可茶汤一入口,凤凰山的云雾就漫上来了。”这让我想起外祖父,他晚年定居北方,每天雷打不动要冲茶。有次我问他,这里的水哪有家乡的好?他指着茶杯里舒展的茶叶:“茶认人,你心里有潮汕,茶就带着家乡的味。”原来,茶早成了潮汕人的乡愁密码,一啜一品间,便是对故土最深的回望。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淅淅沥沥。起身冲了一泡凤凰单丛,盖碗揭开时,香气漫溢,恍惚间竟像站在潮汕的老巷里,听见卖茶人吆喝,看见茶烟袅袅。郭马风先生用文字煮茶,让我们在茶汤里读懂了潮汕——那里的人,如茶般醇厚;那里的生活,如茶般有滋有味;那里的魂,早与茶融在了一起,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