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根的守望 ——记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长老余志强先生 从来没来一个人相处仅半个午能给笔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2015年5月31日上午,笔者随“汕尾文化之旅——陆河行”作家采风团来到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这是一个古老而又雅致的小山村。在来的路上,陆河的朋友跟我说:墩仔寨是建在一粒完整大石头上的村庄,太神奇了!在村口西门楼“川岳钟英”大门前,村里的干部、村中的长老在那里列队热情欢迎我们,其中有一长者,我们还未到齐,他就急着向我们介绍这个村的历史。门前旗杆夹的历史,村子大门的天然石门碇,申报“广东省最具建筑特色古村落”时专家对这个村子的评价等等。如数家珍,有条不紊。我偷偷问身边的陆河朋友,这长者童颜鹤发,声如宏钟,一边爬阶梯一边说话,竟气不喘,心下跳。说话文理清晰,历史知识渊博,是何高人?答曰,村里的长老,申报古村落工作的顾问余志强,今年已87岁了!听到这一介绍后,不禁对余老肃然起敬,了不起啊!人生七十古来稀,他87岁还如此健硕!还在为墩仔寨申报古村落努力。因此,我在了解古村寨的同时多留意余老。发现他是用情来介绍这个村的历史,就象歌唱家在台上用情在演唱一首古老的歌。 墩仔寨是先祖仁德,上苍福泽赐给的宝地,整个村庄建在一粒完整的大石上。大石状如灵龟,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川岳钟英”大门是石龟的头,龟背是全村的制高点,这是龟的脚,那是龟的尾。随着他的指点介绍,我们恍惚真的骑在一只在山野上爬走的大龟背上。 先祖建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更门槛”和睦四邻;历代先贤励志勤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是学堂巷,有上下两间学堂。这是以前的五更楼,均是村中学子晨练晚修的地方……随着余老的一一介绍,我们恍惚穿越到数百年前,晨曦下,古寨炊烟袅袅,一群群学子在严师指点下勤读苦练。古寨的历史,一幕幕宛如就在昨天,一个个传说余老宛如亲历。他对这里的一切太了解了! 参观完寨内,走出寨外又遇一奇,一个神奇的古井。余老说,这个井有五个奇。我没记清楚,但我知这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其次是古人的智慧真正值得佩服!外观看这个井就象现在大户人家庭院里的一个水族池,很浅,估计深不足2米。一般来说,在平地打井至少也得挖4、5米深,而墩仔寨是在山上,这口井是在山坡高地,仅挖2米就肯定它会出水?更神奇的是不论如何久旱,这口井始终有水足够全村人吃用!真正是奇迹,现在还摆在我们面前的奇迹! 中午水唇镇府招待午餐,余老与我同桌。未开饭之前,余老继续介绍古寨的情况,似乎古寨的历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给我的印象是他很爱这个生他养他的古寨,这里是他引以为荣的先祖勤劳创下的基业,是得天独厚的神奇宝地,是旅居国内外乡亲根之所在。他迫切要求乡亲、当地政府重视和保护这个古寨。更寄厚望于前来采风的作家朋友,好好宣传他们的古寨。一言一语都是热爱故乡赤子情怀的真诚流露。令人感动。 古寨的断壁残垣是文化,但余老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客家人对族群根的守望!甚敬! 同桌的施良壮校长称赞余老博学、胸怀宽阔,定能长寿百岁!其他人听到这话肯定很高兴,但我发现余老听后面有愠色,但瞬间即逝,把话题转到古寨的历史上。过后,我偷偷跟施校长说,你说错话了,因为余老如此体魄和心态远不止活一百岁,就象一个学生内心上很有把握考满分,你却说叫他争取考90分,他不服气的。再者,古寨申报还有很多工作未完成,省规定古村落认定标准三年评一次,若是再评不合格,牌被摘走还要通报全省,墩仔寨的村民还有面子吗?这是余老现在最挂怀的大事! 我很想安慰余老,你已尽力了!墩仔寨的历史文化价值定位,不在于今天别人封给它的什么荣誉、头衔,而是在于它的族人在历史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墩仔寨人诗书传家、忠孝济世。文武双馨,功在社稷。墩仔寨早已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