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旭光 于 2016-11-18 17:26 编辑
在网上看到彭实戈院士荣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让人雀跃。海丰人杰地灵,就彭湃家在现代就出现了两位院士,一位是“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又一位是2016年度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彭湃三哥孙子彭实戈,彭家出了两院士,这怎不令我 海陆丰族群生辉,怎不让我族群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将其报道转发给海陆丰人民共分享: 彭实戈、张益唐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 | 孙家栋、杨振宁点评
内文提要: 彭士禄院士侄儿彭实戈院士荣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彭家出了二个院士,是海丰人民之荣。
10月15日晚,2016年度“求是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彭实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张益唐获得2016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额各人民币100万元)。
孙家栋、杨振宁出席颁奖典礼并与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一道,分别为两位获奖人授奖。
孙家栋评论彭实戈工作
彭实戈长期从事概率论和随机控制领域的研究,在概率论和金融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彭实戈教授和巴赫杜合作,在1990年发表了文章,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奠基性的工作,1991年获得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启示并解决了一大类的二阶非线性偏微方方程的解。这些研究结果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数学领域里的基本数学公式。他在1990年所获得的最优控制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被认为是该领域近年来的两个主要进展之一。彭实戈教授所建立的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是对数学大师柯尔莫哥洛夫在1933年建立的概率论公理体系的根本性的推广和发展。1997年,彭实戈教授作为总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金融数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内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007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定量分析和计算的首席科学家,进一步将他本人所创立的非线性期待理论应用到实际金融市场之中。
我们今天非常欣喜地看到彭教授因为20年前的求是基金,在今天获得了求是大奖,这不仅见证了彭实戈教授个人的学术和成长成就,也体现出求是科技基金会在支持和推动我国科学进步、奖励和培养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的卓识远见和不懈精神。
彭实戈的获奖感言
科学研究的历史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探索,充满了很多的艰辛,也充满了很多成功的欢乐。科学研究的道路,有的时候你总是追求,有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现其实你苦苦追求好几年的成果,离你并不远,就在你身边,但是你就是没有看见,你看见的是另一面,有点像我所研究的非线性期望,有很多的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讲了。我想其实是前辈们给我们创造了一条道路,我期望这个奖励能够鼓励我周围的人,鼓励我的子女,鼓励我的学生,能够在这条科研的路上走下去,这个确实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我想一句话来结束,科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有一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里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杨振宁在颁奖前专门介绍了张益唐教授的工作
数年以前张益唐教授的一篇文章震惊了数学界。求是基金会决定为此颁发“2016年度杰出科学家奖”给张教授。下面请允许我解释一下他的这项重要工作。
1)数学是古老的科学,最早从研究数: 1,2,3,4,……开始。古人就已发现有一些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2x2, 6=2x3, 12=3x4, 等等。 可是5 不能化成两个数的乘积。2,3,7,11,……也都不能。它们比较单纯,所以称它们为素数。最小的几个素数是:
2,3,5,7,11,13,17,19,……
古希腊人证明有无限多个素数,而数越大,素数就越稀少。比如:
自1到 100,有25个素数,
自1到1000间,只有168个素数。
2)两个相邻的数必有一个是偶数,所以不能二者都是素数,也就是说两个素数相差不能是1,至少是2,例如3与5相差2,是一对。11与13也是一对,等等。数学家称这些素数对为孪生素数对。
数越大,素数就越稀少,孪生素数对就更稀少。那么:
有没有无数多个孪生素数对?
3)这个问题数学家研究了几百年,没有解决,是数轮里一个有名的未解问题。
2013 年张益唐引进了新的想法,有了重大突破,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孪生素数对问题,但解决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两个素数如果相差不到七千万,就叫它们为亲戚素数对。他证明:
有无数多个亲戚素数对。
他的想法立即引导出许多文章,至今亲戚对定义中的七千万已缩小为246,如果能再缩小成2,孪生素数对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张益唐在随后发表了获奖感言
特别感谢杨振宁教授美好的介绍词。杨振宁教授的介绍用通俗又清楚的语言把我做的工作介绍给大家,如果让我自己讲的话,我肯定讲不了那么好。
今天得这个奖我心里是很激动的,这次颁奖在我的母校,在我几十年前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拿这个奖,对我来讲这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我感觉我又回来了,回到这片土地上。我想起今年春天南加州北大校友会的会议上,我讲了一句话,我说如果北大只是地理上的北大,无非就是北京西北角的一块并不大的土地,好像有一个湖,有一个塔,可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会觉得北大是什么呢?是她的精神,让你就感觉是不一样,你只要生活过,你很难把这一段经历忘掉。所以我们在这里,我没有觉得自己有特别了不起,如果说我取得了什么成就,只能说我传承了北大的精神。我特别感谢在北大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有今天在座我的硕士生时期的导师潘承彪教授,我大学四年级教授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我大学四年级教授过我的张恭庆院士,感谢北大,感谢北大的每一位老师。我会记住这一天,希望今后我做科学的道路上,自己也能经常体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受,谢谢。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关启安等10位科学家获得2016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每人每年奖助5万美元,连续3年。详细名单及介绍附后)。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主持颁奖环节,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韩启德教授与查懋声主席一道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出席了当天的颁奖典礼并致辞。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 (1914-2007)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基金会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并全权负责奖项的遴选和审定。积极参与并支持基金会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杨振宁教授、周光召教授、简悦威教授、何大一教授、姚期智教授、孙家栋教授、施一公教授、韩启德教授、路甬祥教授等。著名化学家李远哲教授和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也曾经担任基金会的主要顾问。 1994至2015年,共有283位在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4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49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09位(涉及13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基金会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了“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和“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迄今已有近8000位青年学子获得基金会奖励和
自1998年起,基金会捐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包括“成果转化奖”和“实用工程奖”。其中,“成果转化奖”主要奖励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并有一定效益和良好应用前景的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0名;“实用工程奖”主要奖励耕耘在国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在航天、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5名。
在求是颁奖典礼之前,求是西湖学会和求是西湖论坛在北大举办,详见本文文末与今日二条报道。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
彭实戈,数学家,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9年开始任教于山东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华罗庚数学奖等诸多奖项,并于2010年获邀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特邀报告。这是该代表全球数学最高水平的会议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中国大陆数学家作一小时特邀报告。
彭实戈教授长期从事概率论和随机控制领域的研究,在概率论和金融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他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与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理论被成功应用于金融产品定价以及动态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与计算。他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誉为“概率论及金融数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聘为该校2011-12年度“全球学者”。彭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我国建立“金融数学”这一新兴学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政府的金融决策制定以及金融风险控制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益唐,数论专家,195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平湖市,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相继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于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于201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自2015年起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曾荣获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奖等,并获邀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14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特邀报告。 二十世纪初,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对数学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23个问题,其中第8个问题即包含了困扰数学界数百年的孪生素数猜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并经历种种生活的艰辛,张益唐终于在该世纪难题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在权威杂志《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里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差值小于七千万的素数对,此结果首次将相邻素数间隔下界的估计从无限大缩小到一个有限数。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轰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对此成果做了专题报道;当代著名数论专家,如邵逸夫奖得主伊万尼克,对此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张益唐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大量数学家继续从事对孪生素数猜想的后续研究。
该贴已经同步到 陈旭光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