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被视作汕尾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新时期汕尾坚决打好合作区这张牌,在坚定向西融珠的过程中,加快深汕一体化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样本、广东实践。为使合作区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序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促进合作区建设上水平。
目前深汕合作区正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重新规划布局,努力实现主导产业选择、城市形态谋划、功能空间上的良性互动,加快与深圳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新兴海港商贸区、滨海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美丽滨海特别新城。对汕尾来说,开发建设好合作区将带来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利用好合作区这一重大载体和平台,抓住机遇,加紧谋划,推进汕尾振兴协调发展。
具体为: 一是要把汕尾放在全省的大局中来定位。 把汕尾市打造成为珠三角衔接和辐射我省东翼的战略支点,成为珠三角和珠江东岸产业转移的主承接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要利用好合作区这一深圳东进、汕尾西融的尖兵,充分利用好汕尾的空间和资源优势,借助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契机、海陆丰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优势以及在海外、港澳和珠三角乡贤的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电子能源电力能源产业、国家级海洋渔业、国际旅游康养“四大基地”。
二是要加快实现深汕一体化。 要实现交通一体化,加紧与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对接,打造1小时经济圈,全力推进铁公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广汕高铁、汕汕高铁汕尾段建设,积极开展深汕高铁等前期工作,加快兴汕高速建设;
要实现产业一体化,做足产业共建文章,吸引深圳优势产业、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要实现政策一体化,对标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以产业共建为重要抓手,营造富有弹性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强化行政审批、企业资质等的政策协同,推动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市场法治环境、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服务平台实现基本统一,促进人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推进区域社会治理,优化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乡宜居环境,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住房、文化、人才等方面尽量向珠三角、广州、深圳靠拢,加快与珠三角城市的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