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19-8-10 12:07 编辑
现在我们在“营造书香汕尾”、“营造书香城区”。学校也跟风起来,提出“营造书香校园”口号。如果你有空去汕尾各级学校去看看,“营造书香校园”写在很多学校的墙上,不只是“写在墙上”,还有声势浩大的行动:开发教材、组织活动、展开奖励,还有各种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包括各级媒体评比“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等等。新教育实验把“营造书香校园”列为其“十大行动”之首。
其实,这是伪命题。学校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如果没有书香,校园还叫“校园”吗?当然,凡是认真“营造书香校园”的学校,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千千万万的孩子和老师,因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而爱上了读书,并获得了成长。
但这些“成就”和“成长”,是基于一个不正常的前提——我们的教育已经扭曲,我们的学校已经畸形。所谓“扭曲”和“畸形”,就是我们许多学校只有应试,没有阅读!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阅读丰富多彩的人文与科学读物,而不仅仅是教材、教辅和习题集;但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了“应试”恰恰更多的是“阅读”后者。于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人品”等“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便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了。
岂止是孩子不读书?请“苦口婆心”劝孩子“读书呀读书”的家长扪心自问:“我”读书吗?又岂止是家长不读书?汕尾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教师不读书。在汕尾,有书房的老师有多少呢?这样不读书的教师却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想起来真是可怕!
有篇文章的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点出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汕尾人的阅读量,更少得可怜。正是在这个“令人忧虑”的大背景下,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践行“营造书香校园”,便显示出了极为可贵的价值。虽是荒唐的,却是无奈的,更是必须的——面对“全民不阅读”(人年均读书0.7本,肯定是“全民不阅读”)的现状,如果还不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大力倡导(甚至通过行政力量强行推动)“营造书香校园”,中华民族的前途真的堪忧!
什么时候,当人人以读书为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任何“推动阅读人物”、不需要再“营造书香校园”时,教育便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学校便恢复了学校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