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中年后,才懂得人生是奋斗的,才懂得只有努力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因此,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夙兴夜寐,不停地购书,努力读书,做深度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然后奋笔疾书。为了身体健康,还练功习武,禅武结合。
虽然也在一天天地进步,虽然与众多的同龄人在学识、在视野、在修养、在能力等方面越来越不同,但是,在世俗人的眼里,自己依然是个普通人,依然一文不值。自己也感觉不是一个一呼百应,应者如云集般的风云人物。
为何有这样的错觉呢?原因在于少年时代不努力,导致起点很低,只能在一个只会消耗生命与青春的职业中过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年又一年。加之传统儒家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的浸淫,骨子里有一股凛然正气,宁为玉碎,不愿瓦全。也因为读着马克思、鲁迅、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章长大的,信仰靠边时期的马列主义。对现实的官僚主义横眉冷对,对专制腐败分子拍案而起,长期屡受打击报复在所难免,坐冷板凳不仅仅是十年。但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少年时期的不努力。
如果少年时代有一分中年后的淡定、中年后的从容,中年后的自觉就好。那时候,为了玩,可以不要读书,不写作业。读书呀,锻炼身体呀,干活呀,都非常被动。如果不用读书,就高兴,如果不用干活,就欢喜,如果不用锻炼身体,就快乐。不读书,不干活,不锻炼,只能把美好的韶华白白浪费掉。三不的结果是: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一副好身板。又迫于父母压力,只好硬着头皮去学校。但这样的结果是不停地留级——幸亏当年学籍不严格,留级了,哪个学校都肯收留。留级计有:小学一年,初中两年,高中一年,加上九岁才读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才发现最年轻的同学,有的人比我小六岁。也就是说,少年时代,我荒废了六年。
如果少年时代懂事一些,努力一点,完全可以走得快,完全可以考个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在九十年代之前,这是起点高的绝对优势。那么,有这个绝对优势,出来工作的平台定然高且平阔。如果说,中学以前的时光因为无知可以荒废的话,那么,有机会读大学了,本来应该自觉地学习、拼命地读书、潜心地研究了,但还是在虚荣与浮夸中度过日子,在第一个学期取得奖学金之后,就不知道要学好专业知识了,胡乱读书,眉毛胡子一把抓,东鳞西爪,蜻蜓点水般读了好几个领域的书籍,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哪个方面的特殊智慧。
所以,我的经验是:中年付出十分努力的效果不如少年时代付出一分努力取得的效果。比如,她是大名鼎鼎的复旦才女,也是创下“神话”的理科学霸,曾被美国8所顶尖大学录取,她就是“低调才女”翁其钊。
幼时的她性格内向,为了让她融入集体,父母经常在周末带着她去参加各种活动,接触新鲜事物开拓她的眼界,从小就开始培养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平常父母工作繁忙的缘故,三岁的翁其钊自主学会了看字典认字,并且提前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她四岁开始学琴,参加过很多竞赛并且获得了数项奖项,其中最令她满意的就是参加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曾获得了赛区冠军。
所以,一个少年人如果懂得奋斗的话,那么他的进步就很大。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也是强调少壮要努力,才能早出人才。还是那句古话说得到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当然,现代社会出路比较多,错过了少年的奋斗,中年后甚至退休后,如果还能觉醒,还想奋斗的话,一切都还来得及,只是缺少功名利禄。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98岁,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是有心人,一切都不会晚、来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