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749|回复: 0

[论汕尾] 当平民的烟火被高消费浇灭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6:35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晨与一位成都来客的闲谈,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生活,漾开的涟漪里,藏着一对汕尾夫妇的生存答案。他们带着年幼的女儿,从南海之滨的汕尾辗转到川西平原的成都,不是追逐远方的浪漫,而是为了攥紧更实在的生活,这个选择,戳破了“广东遍地高薪”的想象泡沫,也撕开了部分四五线城市“收入低、消费高”的生存困境。


很多人提起广东,总下意识与珠江三角洲的繁华挂钩,以为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机遇,工资卡上的数字会自然比别处厚实。可这对汕尾夫妇的经历偏偏告诉你:广东不是铁板一块的“高薪天堂”。在汕尾这样的四五线城市,工作机会像稀疏的星光,薪资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更荒诞的是,当地的消费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路飘向与收入不匹配的高度!或许是被周边大城市的消费惯性裹挟,或许是本地商业生态的畸形生长,最终酿成了“赚得少、花得多”的生存悖论,而这个悖论竟然是现实存在的。


于是他们选择逃离,逃向被称作“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外人或许会疑惑:成都作为四川首府,经济体量不小,消费不该更低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在这里,一碗面的价格不会让人心疼,租房成本不至于压垮一家人的期待,哪怕工资比珠三角低一些,扣除必要开支后剩下的钱,也比在汕尾时多得多。成都的“人性化”,从不是口号里的温情,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收入减支出”的差额里。这份差额,能让孩子的书包里多一本课外书,能让夫妇俩偶尔在周末喝杯奶茶,能让“生活”不再是紧绷的“生存”。


这对夫妇的迁徙,从来不是个例。在当下的汕尾,有太多人背着行囊离开家乡,不是不爱故土,而是故土给不了体面的生活。那些收入与消费严重倒挂的四五线城市,就像温水煮青蛙的容器:人们守着熟悉的环境,却在日复一日的拮据里消耗着对生活的期待。更讽刺的是,这些地方往往还裹着“家乡”的温情外衣,将“消费高”归咎于“生活品质提升”,将“收入低”辩解为“安稳度日”,却看不见居民钱包里的窘迫,听不见深夜里为柴米油盐叹气的声音。


那位成都来客说,这对汕尾夫妇在成都过得很快乐,不是大富大贵的狂喜,而是卸下生存重担后的踏实。傍晚能带着孩子在锦江边散步,周末能去宽窄巷子感受烟火气,每个月的工资能存下一部分,为未来攒点底气。这份快乐,是成都给的,更是他们逃离“低收高消”困境后应得的。


而反观那些“收入追不上消费”的地方,所谓的“无语的叹息”,从来不是外界的嘲讽,而是对自身问题的漠视。当一座城市留不住想好好生活的人,当居民的辛勤劳动换不来对等的生活保障,再响亮的发展口号,都抵不过“离开才是正确选择”的现实投票。毕竟,生活从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人们奔向的,从来不是某个城市的名字,而是能让努力被看见、付出有回报的生活。


这对汕尾夫妇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成都的包容与实在,也照见了部分城市的困境与尴尬。愿更多地方能从这面镜子里读懂:真正的城市温度,从来不是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里体面生活的厚度。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当平民的烟火被高消费浇灭时
[三唯论点] 本土戏曲民间烟火里的生存困局忧思
[三唯论点] 花园无花却有胡音扰城
[三唯论点] 两千月薪下的人才困局
[三唯论点] 浅议“拜神”现象
[三唯论点] 鸡肠巷中是城市肌理里的安全毒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