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704|回复: 0

[论汕尾] 本土戏曲民间烟火里的生存困局忧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6:23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庙宇的飞檐翘角下,锣鼓声年复一年准时响起。在这片土地上,本土戏班的生存密码,藏在各村神庙的诞辰庆典里,裹在新落成祠堂的红绸中。一村一神诞,大戏连演数日;大村多神奉,戏台便要几番搭起。再加上红喜事的邀约,本土戏班似乎总不愁登台的机会,哪怕唱腔走调、身段生硬,也能凭着乡土庆典的需求,守住一口饭吃。


可掀开这热闹的表象,内里却是难掩的窘迫。除了寥寥几个有公家支撑的戏班,绝大多数本土戏班都是“自营”的个体户,正如本地人常说的“一顿自己吃,两顿吃自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靠零散的庆典邀约过活。若没了各村神庙的年度戏约,没了那些带着传统习俗甚至迷信色彩的庆典活动,单靠戏曲本身的吸引力接活,这些戏班恐怕早就没了立足之地。戏曲这门老手艺,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依附于乡土祭祀与民俗活动的“寄生者”,而非凭借自身魅力存活的“主角”。


本土戏曲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地的烟火里。它曾伴着田间劳作的号子生长,随着村落集市的喧闹发展,在老一辈人的喝彩声中迎来过繁荣。可如今再看台上的表演,技艺的粗糙肉眼可见,老生的唱腔少了韵味,花旦的身段缺了灵动,就连伴奏的锣鼓,也多了几分敷衍的仓促。表演方式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古板”。剧本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出老戏,舞台布景依旧是简单的幔帐桌椅,既没有贴合当下生活的新创作,也没有吸引年轻观众的新形式。台下的观众,也渐渐成了“清一色”的老人,年轻人宁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也不愿花上半天时间,听一场听不懂、也看不透的老戏。


观众层次的固化,人数的逐年减少,像两把钝刀,慢慢割着本土戏曲的生命力。有人说“老手艺总会有人传承”,可当学戏赚不到钱,当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耐着性子,守着一方冷清的戏台,日复一日地苦练基本功?当最后一批熟悉老戏词的老人离开,当村落里的神庙因拆迁或淡忘而减少,那些靠民俗活动“养活”的戏班,又该何去何从?


本土戏曲不该是乡土民俗的“附属品”,更不该在时代的浪潮里悄无声息地消亡。它该有自己的筋骨,是更精湛的技艺,是更鲜活的创作,是能让年轻人看懂、喜欢的新表达。若始终停留在“靠神庙吃饭”的困境里,始终守着“老掉牙”的表演,那终有一天,戏台会落满灰尘,锣鼓声会消失在风里,只留下一段模糊的记忆,在老一辈人的叹息中渐渐淡去。这份担忧,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藏在每一场喧闹庆典背后,最真实的生存危机。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本土戏曲民间烟火里的生存困局忧思
[三唯论点] 花园无花却有胡音扰城
[三唯论点] 两千月薪下的人才困局
[三唯论点] 浅议“拜神”现象
[三唯论点] 鸡肠巷中是城市肌理里的安全毒瘤
[三唯论点] 合并之议下的理性审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