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四米宽的巷陌,本应是城市褶皱里供人穿行的毛细血管,却被生生塞进共享电动车的钢铁残骸、夜市三轮车的油腻铁架、乱停摩托车的斑驳车身,活脱脱拧成一截拥堵不堪的“鸡肠”。昔日供行人从容往来的通道,如今连两辆摩托车会车都要在刺耳的埋怨声中艰难错身,那些歪扭堆叠的物件,像极了城市肌肤上化脓的疮疤,将本就逼仄的空间挤压得喘不过气。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般连转身都显局促的方寸之地,竟密密麻麻栖居着数十上百户人家。白日里,油烟从低矮的窗户溢出,与巷内的尘土、尾气搅和在一起;夜幕降临时,昏黄的路灯下,孩童在车辆缝隙间追逐,老人拄着拐杖在杂物堆旁挪步,没人抬头想过,头顶纵横的电线若迸出火星,脚下堵塞的通道能否容人逃生?若有老人突发心梗,救护车在巷口急得鸣笛,担架要如何穿过这“铁壁铜墙”?
我曾驾着送货的三轮车穿行其间,车轮碾过坑洼路面时的颠簸,与两侧物件刮擦的刺耳声响,都让我暗自庆幸:幸而不必在此久居。可转头望去,这样的“鸡肠巷”在城市里竟俯拾皆是!它们是规划图纸上被忽略的角落,是管理条例里被遗忘的盲区。当初规划者或许只盯着高楼大厦的光鲜也或许仅仅是小学学历水平,忘了给市井百姓留一条通畅的生路;如今管理者或许只忙着整治主干道的秩序,对巷内的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可悲的,是巷中居民早已习惯了这份拥挤与危险。他们在杂物堆旁摆起餐桌,在电动车缝隙里晾晒衣物,将“不便”当作“日常”,将“危险”视作“侥幸”。仿佛只要火灾不发生在今天,心梗不降临在自家,这巷子里的拥堵与隐患,便永远只是别人口中的谈资。
城市的文明,从不是靠摩天大楼堆砌出来的,而是藏在每一条小巷的通畅里,每一户人家的安全中。可如今,这些“鸡肠巷”里的隐患,像一颗颗埋在城市肌理里的定时炸弹,只等着某一天以“火烧连营”的惨烈方式,唤醒那些沉睡的规划者与管理者。只是到那时,再多的“改进”与“反思”,也换不回被大火吞噬的生命,补不上被漠视碾碎的民生!这样的“后知后觉”,何其残忍,又何其荒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