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6935|回复: 0

[论汕尾] 50以上汕尾人,余生非尾声,当为自己亮盏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遇到不少50岁以上的汕尾人,不少人觉得人生到头了,不知不觉就躺平了。其实,人过五十,还能吃30多次年夜饭、过1500多个周末、看1万多次日出。一组具象的数字,像海风拂过窗棂,轻轻叩响了汕尾50岁以上群体的心门。它没有说教,却直白地提醒着:人生的日历越撕越薄,是时候从“为别人活”的惯性里抽身,为自己点亮一盏暖灯了。
城区9.png
在汕尾的街巷里,这群人的半生几乎都与“付出”绑定。他们或许是渔港边凌晨起身的渔民,为了家人的生计,在风浪里颠簸;或许是老城区里守着小店的店主,把子女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扛在肩上,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裳;又或是乡村里的农人,把田地里的收成悉数留给晚辈,自己仍守着粗茶淡饭。汕尾的海见证过他们的奔波,老街的骑楼看过他们的疲惫,可他们总把“没事”挂在嘴边,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压在箱底——想跟着渔船上的日出看一次海,想约老姐妹去品一次正宗的汕尾薄饼,想安安静静读一本年轻时没来得及翻的书,这些细碎的渴望,都被“先顾着家里”的念头一次次搁置。
城区10.png
可人生从不是一场只懂付出的苦旅,“为自己活”从不是自私,而是对半生辛劳的温柔补偿。这份补偿,大可落在汕尾的烟火与风光里:清晨想寻一份宁静,就去红海湾遮浪半岛,踩着细软的沙滩看日出,听海浪与礁石的对话,待阳光暖了,还能在岸边的茶座泡一壶茶,任时间慢慢流;午后想寻点热闹,就去二马路老街区,从街头的菜茶摊吃到巷尾的薄饼店,和摊主唠唠家常,看往来的行人,感受市井里的鲜活;傍晚想寻一份自在,就去品清湖湿地公园,沿着湖边的步道散步,看晚霞染红河面,偶尔遇见同来散心的老友,并肩走一段路,话话当年事。这些不用赶时间、不用迁就他人的时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惬意。
城区14.png
不必再纠结“子女会不会觉得我麻烦”,周末约上老伙计去红海湾走一走,把积压多年的心事随海风散去;不必再顾虑“浪费钱”,想吃一碗地道的菜茶,就去老街的小摊前坐下,慢慢品味那熟悉的咸香;不必再强迫自己“将就”,喜欢跳广场舞就去广场上舒展身姿,偏爱安静就在家泡一壶凤凰单丛,晒着太阳翻看旧照片。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都是在把日子重新握回自己手里。
城区11.png
有人说,50岁以后是人生的“下半场”,可对汕尾的50+群体而言,这更该是属于自己的“新开场”。不必再追赶别人的期待,不必再为生活的琐碎焦虑,余下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该用来滋养自己。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而活,眼里会重新有光,心里会满是暖意——就像汕尾的清晨,总有一缕阳光能穿透薄雾,照亮海边的每一粒沙。
城区15.png
往后的日子,愿每一位汕尾50+的朋友,都能点亮那盏为自己而亮的灯,在红海湾的日出里寻得宁静,在二马路的烟火里觅得欢喜,在品清湖的晚霞里享得自在,把余下的时光,过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样。
城区16.pn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50以上汕尾人,余生非尾声,当为自己亮盏灯
[三唯论点] 值得汕尾企业界学习的行为
[三唯论点] 别有滋味的朴素
[三唯论点] 学会包容很重要
[三唯论点] 共筑美丽汕尾,守护健康家园
[三唯论点] 在奔袭的轨迹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