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海丰县黄羌镇有一位精神境界超凡脱俗的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十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红色文化。他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一步一个脚印,为海丰县红色文化乃至汕尾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而不懈努力,受到海陆丰业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得到革命前辈、烈士后代的充分信赖,赢得了海丰社会各界的敬重。他就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理事、高级研究员,汕尾红色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戴镜兵,代表专著有《山魂》《热土地上的红飘带》等书。
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全国13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纪元。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运动重要发源地、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中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先行地、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重要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先驱彭湃同志带领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点燃了星星之火,海陆丰劳动银行的创建开创了红色金融的先河。现有革命遗址517处,数量居全省首位,在册烈士4883名,这些熠熠生辉的精神地标,向每一位到访者述说着革命先辈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情定红土地
戴镜兵作为土生土长的海丰黄羌镇人,一直以来又在黄羌双圳小学任教,十多年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海陆丰红色文化。而黄羌(黄羌镇和黄羌林场)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革命、反“围剿”等历史阶段曾是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留下了56处红色遗址和众多红色印记。徐向前、彭湃、赵自选等领导人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目前已完成东江纵队队部旧址、红军医院等多处遗迹修缮。
“我从小在黄羌长大,我的家推开窗户就是红色遗址,有些残垣断壁,那里就是当年工农红军进驻的地方。”戴镜兵从小就耳濡目染工农红军斗争的故事长大,在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戴镜兵钻研、厘清海陆丰红色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和积累,截至目前,出版了红色故事集《山魂》、《热土地上的红飘带》,另撰写了100多篇红色故事,其中有20多篇在市、县征文中获奖。因此,被聘为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共汕尾市委党校讲师。
在戴镜兵的心中,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它更是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于红色文化的热爱,源自于内心深处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敬仰,以及对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拜。
在与他近距离访谈中得知,研究海陆丰红色文化,并不是他的“首选”,本来好学的戴镜兵,在教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喜爱写写散文、游记、散文诗,等等,并有作品发表在报刊上。
真正让戴镜兵与红色文化结缘是始于2008年。当年9月25日,他作为黄羌双圳小学校长,以海丰县“八一”学校校长的身份来到广州军区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全省“八一”学校的校长外,还有各地区负责教育工作的主管领导和武装部政委。
彼时,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智能手机还不流行,更遑论有如今火热的社交软件如抖音、微信、微博、快手、B站和探探,信息相对闭塞,对一个地方的了解不容易。
午膳后,与一位参会的外市人员闲聊。期间,互问对方籍贯时,让戴镜兵感到意外和震惊的是,自报籍贯后,对方听了一脸懵懂,反问道:“汕尾在哪里?是不是有很多海盗的地方?”听罢,戴镜兵心平气和地解释道:“不是的”,随即进一步反问对方:“你知道彭湃同志吗?”外市人员随口回答:“知道,他是海陆丰人。”戴镜兵接话回答:“我就是彭湃故乡人,海陆丰的。”接下来,外市人员的提问,就让在红土地长大的戴镜兵颇感羞愧甚至有点难堪。外市人员问:“你那里怎么会有‘八一’学校?”戴镜兵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还真不知道”。这一刻触动了他的心。
“八一”学校的名称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历史。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并确立了“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标识和建军节,象征着部队子弟学校的属性。
当年,广东省仅有21所“八一”学校,都是建在革命根据地,至于“八一”学校、双圳小学为什么建在家乡黄羌镇,那时的戴镜兵的确不知道。
返乡回,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为了揭开这个疑问,同时也要让外面的人了解海丰县黄羌镇乃至整个海陆丰地区和海陆丰红色文化走出汕尾,走向广东甚至全国。于是,他停止了平常热爱的文学创作,不得不搁下手中笔,取而代之的是,用脚丈量家乡那片土地,四处寻找相关红色资料,调查红色革命遗址,拜访烈士后人,专心专注地阅读革命史料,因此,渐渐地走上了研究、挖掘海陆丰红色文化这条路。
热爱与传承,甘坐冷板凳
为了解、研究红色文化,首先,拜访了家乡黄羌镇红色文化爱好者戴锦波校长,他对黄羌红色文化研究比较早,进一步弄清楚黄羌本地的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与他当面交谈,从他口中得到了好多素材,对家乡黄羌的红色文化概貌有了全面深入了解。随着对红色文化史料的查找不断深入,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的红色文化研究人员或党史专家也越来越多,如梅陇镇的林泽山、城东镇的林忠佳、黄羌镇的罗如洪,等等,他们给戴镜兵提供了好多建议和相关资料。戴镜兵一边阅读史料;一边不耻下问向他们请教。
他在埋头阅读大量红色史料过程中,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海丰的红色文化底蕴如此丰富,海丰也有辉煌的过去,并且,越读越发现海陆丰地区的红色文化的确需要进一步开垦、挖掘、发扬,简直就是一座待开发的富矿。能够对党史、海陆丰红色文化较快速地认识,这要得益于,当时查找这些红色史料,相当方便,他也非常幸运,许多烈士后人把前辈留下的珍贵史料慷慨相赠;一些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友人们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还从网上购买了一部分有关海陆丰革命斗争史的书籍。在此,戴镜兵还要特别感谢红宫红场解说员罗晓梅,在他上门请教问题,查找资料时,罗晓梅大方地给了他一大麻袋海陆丰史料读本,为他日后的党史研究、红色文化传播与撰写,提供了物质条件。
访谈中,获悉,从2008年至2016年,整整8年间,他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海陆丰革命斗争史》《彭湃传》《彭湃研究文集》《红二、四师史》《海陆怒潮》《海陆丰妇女运动》等等书籍。通过8年的认真学习与探究,他不但弄清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还知道了彭湃同志战斗的一生,同时,他还专门研究了红二、四师以及红军49团的战斗过程。那一套一套的革命史读本,一本一本记下来的读书心得体会笔记本,吞食了他无数节假日,留给他不少寂静之夜。有一年春节,陪妻子回娘家拜年,吃完午饭,他就一人匆匆回家,来“陪读”红色文集,看到凌晨一、二点以后,远处鸡鸣隐约可闻,稍一松驰,寂寞之感就会爬上心头。他感觉这样的春节才充实。家人和好友也理解他的做法,戏谑他“再作一回学生”,实际是夸他的专注力程度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不断地学习,他对海陆丰红色文化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大有长进。量变就会发生质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戴镜兵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海陆丰人民诸多敢为人先的事迹,比如“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中国第一部《没收土地案》”等等。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彭湃同志的领导下,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涌现了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然而,汕尾市(原海陆丰地区)很少人知道这些本土烈士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他自己却热血沸腾,往往有一股书写这些红色故事的冲动,却因积累还不深厚,时间节点还未到,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
彼时,在双圳学校里好多教师都忙着发表教学论文,评职称,而戴镜兵却一头扎在海陆丰红色文化史料堆里,潜心研究,没有将心思放在评职称上,许多工龄比他短的同事都评上高级职称。
这份热爱,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着他不断前行。每当他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便会被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所震撼。这种精神,是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是他们对信仰的执着坚守,更是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
笔者到他家里,就能看到两个卧室全部改成了“红色文化”资料室,各种有关海陆丰红色文化、革命史的剪报和资料等琳琅满目,电脑里还储存了大量文字、影像等资料。十几年来,他也在不断撰写红色文化学习心得和编写红色人物故事,将之整理,集结成文。每次回望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更让他感到近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伟大,红色精神之伟大,心底除了敬畏,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以文铸魂,撰写红色故事
2016年的暑假,一群从广州来汕尾市进行社会调查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行程安排中有一项是“到高潭革命老区找红色故事”。
作为对海陆丰红色文化有较全面了解的戴镜兵,颇感意外和纳闷,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全国13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却偏偏舍去,选择惠东县的高潭镇。对近代土地革命史有了解的人就清楚,广义上的海陆丰革命老区包括海丰、陆丰全县和惠阳、紫金部分地区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就有党员4000人,占全国党员的七分之一;1928年1月,党组织就有885个。
于是,他就问学生们:“你们干嘛要选择到高潭找红色故事?”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高潭镇是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那里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到那里去肯定可以找到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戴镜兵耐心地对学生们说:“海陆丰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之一,彭湃同志从赤山约点燃农运圣火。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海陆丰诞生,彭湃的故乡在海城桥东。高潭中洞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了解历史多读史料,网络文章只能作为参考。要找红色故事,你现在所站的足下就有,何必舍近求远?”
学生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学生对他说:“我们真的不知道”。
因为惠东县对本地红色文化的挖掘、宣传起步早,当局聘请了一大批红色文化研究者撰写了一系列红色故事,通过网络向外面传播。因此,外面的人早知道惠东有红色文化,而对海陆丰的红色文化知之甚少。
因此,坚定了他着手撰写海陆丰红色故事的决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海陆丰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牺牲的革命烈士和革命群众高达4至5万人,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红色故事,海陆丰的红色故事素材极其丰富,取之不尽。
于是,戴镜兵利用空闲时间走向红色村庄,访问革命烈士后人,挖掘红色资源,撰写红色故事,把海陆丰红色文化宣传出去,一方面可以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红色素材;另一方面让世人通过海陆丰的红色故事了解海陆丰。
在这些遗址中,他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革命路线,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他用心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仰,这些亲身体验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价值,戴镜兵不遗余力地撰写文章,参加市、县宣传部部门、党史办举办的红色故事征集活动或将红色故事文稿向汕尾日报、东岸杂志、南方周刊投稿,往往能见诸报端。同时,给当地的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学生们上党课,发表演讲,参加各种研讨会。他通过各种方式,将红色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激励。他的努力,不仅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
翻阅戴镜兵专著或参编的《山魂》《热土地上的红飘带》《海陆丰红色家书选编》,无不为他严谨的治学态与博通古今的丰沛知识所折服,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考究,处处彰显他的刻苦、认真,博得读者的高度赞扬。接下来,他将创新传播方式,制作短视频,图文声像并茂,更加形象生动介绍海陆丰红色文化。
采访过程中,戴镜兵还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们鼓励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他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与温暖,让听者深受感动。
记者手记: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到海丰黄羌采访戴镜兵的那天,恰逢台风天过后,阳光明媚。从海丰县城出发,一路向北,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农村路平稳崭新畅通,眼前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格外新鲜,对于住惯了海丰县城的人来说这真是意外收获。
戴镜兵的家就在黄羌双圳小学旁边,为两层小楼房,底层为主卧两间屋子,面积都不大,有限的空间里还堆放着各种书籍资料,不过,物理空间的狭小正好映衬出思想空间的广阔。我侧坐与之交谈中能感受到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党史史实充分地掌握。他坚信随着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党史、红色文化的研究中,那些尘封的革命英豪人物和红色故事将为越来越多人所了解。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铸就的一种独特文化。它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以及精神风貌。通过深入研究与广泛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可以汲取到其中蕴含的昂扬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红色文化研究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来源:善美东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