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7484|回复: 0

[论汕尾] 青春热血铸丰碑 ——蔡俊的革命壮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春热血铸丰碑
             ——蔡俊的革命壮歌
戴镜兵
      
      1910年,蔡俊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捷胜镇一个小商家庭。父亲经营的小生意虽不富裕,却也能勉强维持生计,让蔡俊得以踏入捷胜文亭小学的校门。彼时,林春芳、吴棣伍等进步教师在此执教,他们积极传播新学,倡导爱国民主思想。年幼的蔡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那些关于国家命运、民族觉醒的思想,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23年,蔡俊以优异成绩从高小毕业,然而,沉重的苛捐杂税如汹涌恶浪,将父亲苦心经营的生意彻底击垮,家庭已无力支撑他继续求学。面对命运的转折,蔡俊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与胞兄毓坊投身于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从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1923年,海丰农民运动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大地,贫苦农民们在农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向封建剥削发起猛烈冲击。但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接踵而至,农会被迫转入地下,各地纷纷组建“十人团”,继续领导农村斗争。蔡俊与胞兄毓坊在捷胜农会“十人团”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每一项活动。他们白天穿梭在田间地头,秘密联络农民;夜晚则聚集在昏暗的油灯下,商讨斗争策略。尽管环境危险,他们却始终充满斗志,坚信光明终将到来。
     
       1925年春,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喜讯传来,农会得以恢复活动。为培养优秀的农运干部,彭湃在海丰龙山准提阁创办“农运讲习所”。蔡俊满怀憧憬地报考,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入选。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政治课程让他深刻理解了革命的意义与使命,军事训练则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课堂之外,蔡俊常常跟随彭湃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挽起裤脚在田间插秧,坐在农家小院里倾听农民的苦难与诉求。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更坚定了他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信念。在此期间,蔡俊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7月,从海丰农讲所结业后,蔡俊被分配到梅陇农会负责宣传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集市、庙会等人群聚集的场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农会的宗旨与好处;在村庄的墙壁上,他挥毫写下振奋人心的标语;还组织文艺表演,用生动的戏剧向农民传递革命思想。在他的努力下,梅陇的农会迅速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9月,陈炯明部趁东征军回师广州,再次进犯海陆丰。海丰农军奉命撤往广州,蔡俊毫不犹豫地随军前行。
        10月,他又随同第二次东征军返回海丰,先后在共青团海陆丰地委、共青团陆丰县特别支部工作。每到一处,他都全身心投入,协助领导开展各项工作。
     
      1926年2月,蔡俊被调到陆丰县农会,协助张威举办“讲习班”,为农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力量。同时,他还带领宣传队奔走于金厢、湖东、碣石等地,通过演剧、写标语等形式,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东江大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共海陆丰地委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毅然领导海陆丰人民举行武装起义。蔡俊积极投身其中,协助党组织筹备起义的各项工作。他四处联络同志,传递情报,为起义的顺利进行默默付出。
       9月,他被任命为共青团陆丰县特别支部书记,11月又担任团县委组织部长、团县委书记。在这些重要岗位上,他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力量,动员广大青年投身革命斗争,为武装起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分四路进犯海陆丰。海丰、陆丰苏维埃政权被迫撤出县城,转入西北山区继续战斗。白色恐怖下,蔡俊的家族付出了巨大牺牲,十二位亲人惨遭敌人杀害,房屋也被烧毁。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剧,蔡俊没有被悲痛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他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仇恨的力量,在陆丰成立中共临时县委后,积极组织工农武装,紧密配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在深山密林中,他与战友们风餐露宿,与敌人巧妙周旋,多次成功粉碎敌人的进攻。
      
        1930年冬,海陆惠紫特委合并为东江特委,蔡俊被任命为团东江特委书记。他与中共东江特委的同志们并肩作战,转战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各个角落。
      
      1931年1月,设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局和省委机关因叛徒告密遭到严重破坏。为重建党团组织,蔡俊临危受命,前往香港担任共青团香港市委书记。当时的香港,国民党特务与反动当局相互勾结,叛徒暗探四处活动,环境异常险恶。但蔡俊毫不畏惧,他选派地下党员王碧深入香港冯强鞋厂。王碧在女工中宣传革命思想,开展争取合法权益的教育活动,逐步将青年工人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确保党团组织的秘密联系,蔡俊在香港鹅颈区设立省委联络站,并调回王碧负责。在香港的日子里,蔡俊每天都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五易住所,外出活动时一天要多次变换身份,时而扮成工人,在工厂区与同志接头;时而扮成商人,在繁华的街道上传递情报;时而扮成华侨,巧妙避开敌人的盘查。凭借着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他不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还使团组织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
     
       1931年秋,蔡俊被省委调回共青团东江特委工作。为安全抵达目的地,他与妻子王碧精心策划,扮成华侨商人和新娘子,乘船从香港至汕头,再徒步前往大南山。然而,此时的大南山正笼罩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阴影之下,所谓的反“AB团”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被无端诬告,惨遭错杀,整个根据地人心惶惶。蔡俊目睹这一切,内心无比震惊和痛心。他坚决反对这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和“迫、供、讯”的错误做法,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下,他毅然偕同王碧离开大南山,返回香港向省委复命。但令人痛心的是,省委竟根据团东江特委的报告,以蔡俊不参与反“AB团”斗争为由,将他错误地打成“叛徒”并通告。面对这不公正的处分,蔡俊没有丝毫怨言,他和妻子住在深水埗邱尔珍家里,继续坚持党的地下联络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
      
      1932年秋,不幸降临。蔡俊因叛徒告密,在香港土瓜湾被捕,被关押在“大香港义馆贤狱”。此时,妻子王碧已有身孕,当她得知丈夫被捕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地前往探望。在狱中,蔡俊虽遭受酷刑折磨,身体消瘦、伤痕累累,但眼神依然坚定,神态自若。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深情而坚定地说:“您要坚强,要保护住小性命,留下革命种子。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妻子的爱与牵挂,更彰显出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
随后,蔡俊被港英当局引渡到上海,不久又被转押广州。
      1932年农历十月初五日,在羊城的刑场上,蔡俊昂首挺胸,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年仅22岁的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他的青春虽然短暂,却如璀璨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芒,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奋勇前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青春热血铸丰碑 ——蔡俊的革命壮歌
[三唯论点] 铁血丹心照东江 ——彭桂的革命传奇征程
[城事报料] 倾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记红色文化学者戴镜
[城事报料] 《红珊瑚》首发式暨系列“红书”捐赠活动在汕
[三唯论点] 烽火征程铸英魂 ——徐国声的革命人生
[三唯论点] 烽火岁月铸丰碑 ——杨其珊的传奇革命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