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系列:《汕尾市改名略谈》
陈治赠2012-9-4
近期,民间要求汕尾市改名的呼声四起,尤以《汕尾市民网》为著。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呼请改称为海陆市,抹掉尾之不雅,以期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奔向海陆丰”,毕竟有无穷的震撼力。二是认为汕尾市改名要劳民伤财,仅户籍名称的更改一项,就是复杂工程,据说耗资要以亿计,主张维持现状。三是从行政成本的角度,剖释汕尾建市以来,庞大的官员队伍吃掉了地方的财税,主张撤消汕尾市的建制,复原海陆两县。各种观点言之凿凿,无不在为家乡的发展奉献爱心,为国家的前途操心。正如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朽先驱陈炯明先生说过:爱国必先爱乡。 笔者凑点热闹,谈几点看法。 1、汕尾撤市,复原海陆两县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有四个理由: 一、官衙愈多,平民的压力愈大。海陆两县一下子搭建了一个厅级市、四个处级县(区)和红海湾、陆丰华侨农场二个准处级单位,现在又多了一个设在海丰的深汕合作区,据说是准厅级建制。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队伍、管理配套骤然膨胀,行政成本暴增,成了尾大不掉的沉重包袱。 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办公设施、通讯装备,缩短了城乡的短离;社会的基础单位——自然村自治的框架已经形成;社会转型,线条分明。照道理应该精兵简政。但行政队伍却日益膨胀,行政人员多得令人瞠目咋舌,上班状况有如一人吸烟九人点火。滋长了官员的惰性。领薪水奉奖金的人愈多,办实事的人愈少。 三,行政区域的拆分,实质上是自然优势的解体,制约了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各个辖区各有发展宏图,但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做文章。如海丰县,原来有山有海,可以统等规划,现在只存下一山一湖,再响亮的口号,也难以遮掩山穷水尽的悲哀。 四、行政区域的柝分,肢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地方赖以为荣的标志。海陆丰从其渊源来说,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自成一系。“海陆惠”这句古来称谓就是明证。由于行政区域原属惠州,后归汕头,也就有了海陆丰文化究竟是列入惠州文化还是编归潮汕文化的争议。汕尾建市,当然要创建汕尾文化。历史悠久的海陆丰文化归属于汕尾文化,免不了要留下争议。争议一旦展开,传统的和谐格局无疑是分崩离拆。 2、汕尾建市是改革开放之初上层决策不慎留下的败笔。 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地方要员也忙着跟着划圈。于是乎,一个拆分行政区域的高潮在南粤大地掀起。但此圈与彼圈不可同日而言。深圳是众人护一,全国各省(区)都在深圳划地设立走向世界的窗口,边陲僻壤坐收渔利,一举成名。汕尾建市,谁来光顾?又有谁来“拉兄弟一把”?无非是揣着上级有限的建市经费拨款,穿戴新的服饰,急匆匆粉墨登场“自己做戏自己睇”。30年了,道白有改,演员更新,但唱腔依旧,还是拖着那一句传统的“爱——亚姨——亚姨——爱”的悠长尾韵 。 3、解铃还须系铃人。 撤市、实行省直接管县不是今天的诉求。前几年就已风声四起,响彻万里河山。为何至今仍是扭扭捏捏不上场?结症在于请神容易送神难,就象物价上涨一样,只有涨的势头,下跌就不容易。汕尾建市不是民意而是来自天命。行政区域的拆分,本意可能是希望促发展,没料到多设衙门以累民。但毕竟是长辈的大手笔,试问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按目前现代化的行政设施配套,汕尾市及辖区留下三分之一行政人员就绰绰有余,现有官员起码要有三分之二下岗。人数众多的国有剩余劳力该往哪里摆? 有民间偏方和宫廷秘方理疗这一故疾。一如工人一样下岗。曾经的头牌主人可以下岗自谋出路,人民的“公仆”为什么不可以自找饭碗!说到底都是中国公民,不信可以看他的身份证。二是组建顾问团,分设顾问处。取消诸如享受公车、公吃等类的行政特权,只能实报实销旅差费,养至终老。三是破除“两个凡是”。 民间呼声与官方理念历来都是充满着矛盾。汕尾市改名也好,撤市复原也罢,民间的呼声无论如何壮烈,归根结底还是在天命!以其勤于“自己老热” ,不如耐心等待,一旦实现省直接管县,还有市的招牌么? 南粤大地充满活力,历来都在创造第一。从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洪秀全兴师发难,三元里抗英,孙中山造反,彭湃的苏维埃,直到现代改革开放深圳突起,不过是一百七十多年光景,触动社会神经甚至为中国历史增辉添彩的大事件,几乎都是从广东开始!1921年陈炯明先生主粤,广东就实现了省直接管县,实现全国第一个县长民选。县长是由各县民主公选产生,不是由上级提名圈定。省直接管县是大势所趋。具备现代意识的粤省主官,应该鼓起毅力和勇气,留下永垂青史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