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358|回复: 8

[文学] 《海陆丰诗词史话》在新世纪等书店出售的消息(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17: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陆丰诗词史话》在新世纪等书店出售的消息(转帖)
新史话封面封底1.jpg
      近日,《海陆丰诗词史话》经新元素工作室排版设计后,已由成达出版社出版,在汕尾、海丰两地新世纪书店及博雅等书店出售。
   
    《海陆丰诗词史话》是继1997年《汕尾古今诗词选》出版之后,又一册有关汕尾市诗词发展历史和资料的新著。该书收集了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止海陆丰、外地在海陆丰工作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介绍了历代诗人的科举文化背景、政治文学地位、作品影响范围等。并配上各时代主要诗人图像及其相关的书法、作品所吟咏的地理环境和名胜古迹照片等。至此,全书共四十一卷加上概述、附录共156页十万多字。从汕尾各个时期约千位诗人万首诗词之中,选辑出172位重要诗人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代表作品,作为诗词史话的主要内容。从中也可以了解到海陆丰科举政治、文化教育、商农经济等历史发展轨迹。

     此书的编纂原则是:1、凡历代海陆丰籍较主要的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以及外地籍重要诗人有关海陆丰名胜、人事往来等内容的代表作,均为本诗话入选的内容。2、凡涉及到海陆丰历史的诗人经历及其比较具有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优先选入;时间跨度从宋代起至1949年止。3、历代诗人的介绍,基本上以其生活年代的次序出现;同一时代诗人的介绍,以其创作群体及其诗词的内容归类排序,或以其诗词的创作时间列出先后,不一定以其出生的时间排序。
     
     此书编成后,被列入汕尾仁荣中学海陆丰乡土文学读物及校本教材。其中有一部分篇节被惠州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文化惠州•第五辑》选载。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为什么取消汕尾市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资格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发表于 2012-10-15 2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2-10-16 1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祝贺!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3: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巩书 发表于 2012-10-16 11:21
祝贺!

谢兴发、巩书两位先生的关注及祝贺!谨代表叶先生向你们致以谢意!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0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2-10-16 23:56
谢兴发、巩书两位先生的关注及祝贺!谨代表叶先生向你们致以谢意!


                        海陆丰诗词史话

                                叶良方

                                     概  述
        汕尾市地处粤东韩江流域与东江流域的中间地带,面前是浩淼无际的南海,背后被连绵不断的莲花山脉所阻隔,地虽闭塞但又位居闽粤交通的要冲。古籍和先人追溯的最早史事载:“汉文帝时曾遣陆(贾)大夫使越,使将校巡海至甲子门”; “汉武帝时分诸郡,于是始立县曰海丰”(唐《杜佑通典》)。“海丰,故汉邑也。”(明罗洪先《嘉靖海丰县志序》)。“三国时孙权曾派卫温将军进军闽海琉球,遇风船飘至甲子门”(清末甲子举人张光栋《学海堂笔记》)。明嘉靖《海丰县志》并载境内羊蹄岭驿道始“凿于汉,塞于孙吴,通于晋明之六年,而自六朝及唐宋,递通递塞” 。因此,羊蹄岭的开通,成为古代中原文化从东输入岭南的途径之一。东晋咸和六年(331),海丰建县(又一说)。中原一带连年战乱,为逃避劫焚和天灾,当地居民开始大规模南移,到达海陆丰地界。唐武德至贞观年间(618~648),大批的中原移民进入海丰县,与当地疍、瑶、俚等越族部落杂居相处。唐贞元元年(785~789),禅宗南派九祖著名高僧大颠和尚(732~824) ,云游罗浮山等名山名寺,返回潮州途径海丰县时,发现法留山藏幽聚秀,是一处难得的禅林净土。遂居于山顶石室,凿古井,创建灯光寺。开坛始演讲西天佛法,使法留山成为粤东一带最早的佛教古刹。佛教文化开始进入海陆丰。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洪必达(811~882)辞官从潮阳岐北迁到海丰县坊廓都博美上寮村隐居,以开发矿业为生。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孔子四十一代孙孔昌弼为避黄巢、朱温之乱,依岭南节度使徐彦若来到岭南,在惠州开创孔氏岭南派,从而使惠州成为儒家教育基地之一。至南汉乾和十四年(956),南汉状元、尚书右丞简文会任祯州刺史,进一步促进惠州(含海陆丰)儒家教育的发展。北宋嘉佑五年(1060),道士安昌期在海丰县令胡济的邀请下,来到海丰县城采药炼丹。不久,南宗五祖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接踵进入莲花山隐居,道教文化也开始进入海陆丰。这些科举文化人士定居境内,给海丰县带来了文化气息。宋元丰初年,惠州太守林俛作序印行《鵝城丰湖诗集》,开惠州府诗词风气之先。随后苏轼、唐庚等诗人謫居郡城,流风所及,对本土诗风影响深远。

       北宋徽宗年间,林轮(1072~)出任海丰县丞。后其次子林概任广东提举,遂定居惠州海丰县石帆都。元祐五年(1090),莆田范启岗登进士,后卜居石帆,至南宋乾道五年(1169),其四世孙范友直举进士,任海丰县令;弟范友仁任东莞县县令,建石桥110间通于后庭,便利交通。南宋建炎三年(1129),崇宁丙戍科进士承事郎肖观(1059~1136),字存斋。因与李纲等主战,遭排斥,贬惠州刺史。辞官居留海丰石桥场;至绍兴年间,福建莆田进士陈原父(1071~1162)出任海丰县令,退休后携夫人定居海丰县城。此后循州刺史卢天潢和嘉定年间两淮节度使李琼(1162~1239)等相继告老卜居石桥场(今碣石),带来了中原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他们兴办私塾学校,聘请名师教育子孙,给当地文化教育起到了开荒的作用。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政府大力整治惠潮下路(大部分在海陆丰境内)创立铺驿,疏泄积水,植树修桥,并调部分铺兵到下路,劝乡民迁居路旁,免去服亭驿劳役,使惠潮驿道成为古代粤闽交通史上最为悠久的一条主要官道。从此,外地文化人物到岭南任职或受贬,从福建或江西入境的均须往返途经海陆丰。周敦颐、白玉蟾、李纲、杨万里、刘克庄等文化名人就曾风尘仆仆地沿着这条驿道来往于闽粤两地,与当地文人学子交往,撒下了诗词文化启蒙的种子。南宋嘉定年间,创建海丰书院于城南;宝佑五年(1257),林雷焕在法留山筑建书院,都是海陆丰最早建立的书院。
   
       南宋景炎元年(1276)冬十二月,由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驾的宋端宗小朝廷率领十几万军民,从泉州乘船抵达海丰境内。翌年,文天祥也自江西出师屯兵南岭和丽江浦,转战于粤东地区抗元勤王,于十二月在海丰五坡岭战败被虏。其中随南宋小朝廷和随文天祥部队而来的中原一部分儒士官员,为躲避元军的追杀而在海丰境内定居下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海陆丰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海陆丰的文化风气逐渐浓厚起来。明清以来,从闽粤驿道经过的官宦、儒生、释道、商旅等人物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喜爱上这片具有丰富物产和秀丽景色的土地,而在海陆丰长期定居下来。其中有不少文人墨客宦游经过惠潮驿道,留下不少赞美海陆丰山水风光、人文风俗的诗词或摩崖石刻;也有当地文人骚客留下抒发情感的诗书墨宝;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播迁而湮灭、散佚,但仍有一部分赖府志、县志之艺文志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具有生命力的诗词,在民间中得到广泛地传抄口授,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因此,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海丰古县,于1991年2月,被广东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诗词作为众多深厚文化积淀之一,更是汕尾市历史文化的蔚然大观者,从中可以爬梳出千年来海陆丰的诗词发展史略。
发表于 2012-10-19 12: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4: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雪 发表于 2012-10-19 12:40


问好南方雪先生!与先生素不相识,多次阅读大作,甚赏识先生的创作才华。继续努力!有空望到叶先生处一坐。
发表于 2012-10-20 2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2-10-20 14:00
问好南方雪先生!与先生素不相识,多次阅读大作,甚赏识先生的创作才华。继续努力!有空望到叶先生处一 ...


謝謝鼓勵,我只會吹,歡迎一起吹,吹出色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0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2-10-25 00:20 编辑
南方雪 发表于 2012-10-20 22:50
謝謝鼓勵,我只會吹,歡迎一起吹,吹出色來...哈哈...



海陆丰诗词史话(摘录第二辑)
叶良方


禁止转载):

       南北宋时期,海陆丰山水景色奇异、钟灵毓秀的优美环境,引起了路经惠潮驿路的李纲、杨万里等著名抗战诗人的注意。而稍后的南宋著名理学家陈藻,返回福建途经海丰,闻到熟悉的闽南乡音时,赋诗表达欢乐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南宋名臣李纲、著名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等,对海丰沿海壮丽风光的风光,赞不绝口。从他

们的歌吟中,留下了南宋时期海丰县地旷境幽的丰姿倩影。

       李纲(1085~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南宋名臣、著名的主战派。南宋建炎元年(1127)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被贬流放到广东万安军(今海南万宁、陵水县),不久移雷州居住。建炎三年(1129)底,他才重获自由返回福建邵武,途经龙川、惠州及海陆丰时,写下《泛舟循惠间山水清绝口号四首》。黄雨主编的《历代名人入粤诗选》题注曰:“惠州本名循州,宋真宗时改称惠州。循州则在今之海丰。循惠间,即现在惠阳至海丰一带。”此注有误,循州应在龙川西。但李纲返回时确实途经龙川、惠州至海丰,然后由潮州返回福建。因此,全诗所描写的是其对粤东沿途名胜风光的印象。诗曰:
青山碧水白鸥飞,野岸临流有钓矶。
             便欲诛茅老沧海,于今江浙可忘归。(之三)

                                               山下清江匹练横,山头红日半轮明。
                                                      渔人晚集知多少,静听鸣榔撒网声。(之四)

  楊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一生力主抗金,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著《诚斋集》133卷。南宋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1184),楊万里出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路提点刑狱,尝往返闽粤驿道。当时粤东各地道路上均种植有木棉树,每到春季,满树芳华烂漫,如红云般灿烂如霞,吸引住因公事路过的行人眼光。他有一首《二月一日雨寒》的诗,就描绘了木棉花的神采云:“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到,满城都是木绵花。” 沿潮惠驿道的江海之间,常麇集着浮家泛宅、随潮来往以捕鱼为生的疍民船只。他在《疍户诗》中写道:“天公吩咐水生涯,从小叫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真实地记录了海丰至惠州沿海一带疍民的生活情景。壮阔的大海风光,更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一次,他路经粤东海丰、潮阳交界处时,望见无际的南海吹起狂飙,空旷的海天上波浪滔滔,鸥影回旋;这种壮丽的景色,使千里迢迢跋涉路途的诗人顿消烦恼,情不可遏地写下《望海》一诗云:
      动地罡风起海陬,为予吹散两眉愁。
      身行岛北新春后,眼到天南最尽头。
      众水奔来波尽纳,千山赴此气全收。
      客中供给能消日,万顷烟波一白鸥。

陈藻(1151~1225)字无洁,号“乐轩”。福建长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为人尊老敬贤,颇有孝名。屡举进士不第,终身布衣。师从林光朝三十年,遂成高弟,嗣其讲席,主持红泉书院,生徒盈门。其著作由门人林希逸编为《乐轩集》八卷,刘克庄作序。宋人将陈藻、林亦之、林光朝著作以《三先生文集》之名合刻。遗有诗词327首。陈藻与朱熹及好友莆田人林光朝、林亦之等,相继在福清海口“钦敕书院”(后名“龙江书院”)讲学。此后百年间,读书之气蔚然成风。故后人在龙江书院附近建有明伦堂,堂后建三贤祠,祀林亦之、林光朝、陈藻3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林希逸就是其门下弟子。他曽从福建赴广西游历,据清初汪森《粤西诗载》载,在广西少数民族区吟有 “大布红裙瑶女著,半规白扇野人持”名句;返回福建时,途径海丰县,留下七绝《过海丰》诗曰:
        梅花结子已红青,归路犹愁一月程。
        忽听儿音乡语熟,不知方到海丰城。
        此诗记载了南宋时海丰县驿道两旁长满梅树的优美景色,时届初夏,漫山遍野的梅林果实累累,飘拂着青红成熟的诱人香气。正当归家心切的诗人感到忧愁之际,忽然听到路边儿童说起熟悉的闽南乡音,心情不禁转喜地说:海丰县城到了!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特授龙图阁学士。诗词均擅,风格豪迈激越,是南宋江湖主盟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词集有《后村别调》。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 元月,擢广东提举。在任上体察民情,言出必行,整肃纪纲,严厉打击苛民害民的行为,核实预算,使 “岁计羡而商徽宽,民夷安之”。翌年八月升广东转运副使,九月升转运使兼提举广东市舶使。在粤两年:“宽荷箬,严篚苞,节漕计,俸给例卷”,一概不受。积极筹措边防生产,市牛千头助屯边;又自购田二百亩,以瞻仕于南而以丧归者。是故南人刻石纪之,御史金渊据此诬陷其“自拟清望”,不久再遭革黜。他从福建任职广东时,来回两次经过海丰县,途中经过海丰时留下多篇诗词作品。如从闽南入境潮州前夕,写了《一翦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词。沿惠潮上路揭阳乘船经水路到达揭西县时,写下《临江仙•潮惠道中》词曰:“不见仙湖能几日,尘沙变尽形容。夜来月冷露华浓。都忘茅屋下,但记画船中。 两岸绿阴犹未合,更须补竹添松。最怜几树木芙蓉。手栽才数尺,别后为谁红。”
        当他进入海丰县境将至县城时,沿途石道平坦、树荫遮凉的平静环境,使诗人兴奋地写下《将至海丰》曰:“渔盐旧俗惯恬熙,兵火新民脱乱离。石路树阴三十里,今犹仿佛太平时。”过了海丰县城后,经潮惠下路至惠州途中,他又吟有《潮惠道中》诗曰:
       春深绝不见妍华,极目黄茅际白沙。
       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
       诗人经过的海丰地面濒临南海,极为荒凉,即使在春夏之交,沿路犹然看不到春的妍华,一望无际的海沙滩上长着枯黄的茅草。然而,几棵璀璨如霞的木棉树,高耸入云,染红了南疆的天空,吸引了诗人惊喜的目光。此绝句将海陆丰沿途的景色写得极有特色。
       南宋淳祐元年(1241)九月九日,宦游广东五年的刘克庄辞官回家。当时年54岁的他返福建途中到达海丰县,受到海丰薛县尉的热情接待,被安排在海丰县驿站宿夜时,面对宋朝国势衰落、民族危难日益严重的局面,他触景抒怀,夤夜写下《临江仙》词。寄托其对国事深切的忧虑。有序曰:庚子重阳,余以漕摄帅,会前帅唐伯玉、漕黄成父于越王台。明年是日,寓海丰县驿作。词曰:“去岁越王台上吹,席间二客如龙。凭高吊古壮怀同。马嘶千嶂暮,乐奏半天中。  今岁三家村市里,故人各自西东。菊花时节酒樽空。可怜双雪鬓,禁得几秋风!” 词中境界雄阔,慷慨激昂,同时也充满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感叹。
     当刘克庄离开海丰时,薛县尉据驿报闻知潮阳一带有盗贼出没,担心刘克庄路上的安全,亲自率领县衙役护送刘克庄到达潮阳。薛县尉获悉盗贼已被官军平定,才放心带着衙役返回海丰。这种情谊使刘克庄深为感动,特赋写《送海丰薛县尉》云:
      境与潮阳接,传闻盗已平。
      丁男无转徙,弧卒有来迎。
      东作千村急,南官几个清。
      廉材遗训在,努力继家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