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23|回复: 6

[人物] 沃土文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8 11: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3-3-18 11:24 编辑

沃土文魂  
——钟敬文学术研究与海陆丰民间文化蕴藏学习札记
郑溢涛

  海陆丰是一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往大的方面(政治)说,彭湃的道路,陈炯明的道路,都给人无尽的思考和启示。这且不表。
      海陆丰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在革命时期的暴风雨中,曾以其固有的魅力和优势,在革命人士的改造下,立下不灭功勋,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身的“涅槃”。钟敬文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早在我国工农苏维埃政权时期,革命的领袖和政府已经重视人民自己的艺术,并把它利用到革命的宣传上。”先驱者彭湃就是这样一个楷模。他在利用民间文艺宣传革命思想方面开创的范式,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指明了民间文艺发展的方向。
  在这片沃土上,民间文化艺术与各个时期的革命同舟共进,同时也哺育了一个个艺术、学术大家。
  近现代的海陆丰,名贤俊彦,灿若星河。有两位“到民间去”的人物,终成两座不朽丰碑。彭湃在社会政治革命上执着“走向民间”,成为“农民运动大王”,自不必说了;钟敬文则从学术上“走向民间”,成为民俗学界的泰斗、一代文宗。钟敬文的走上民间文化研究之路,亦足以证明海陆丰地区民间文化艺术博大丰厚的蕴藏和魅力。钟敬文在一篇怀念“大众诗人”柯仲平的文章中说:“民间诗歌及其相关活动,是哺育我们诗人的一种维生素。我们知道,幼少时期,承受过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培育的,差不多是中外许多文艺大师的共同经历,这对他们后来的艺术活动也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了。”这条“规律”,我们同样可以用来评述钟敬文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和文化精神源流。从钟敬文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发端于他对海陆丰歌谣及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他从家乡的歌谣、故事中吸取研究的资料,继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直至下定决心,广征博览,上下求索,把它发展成一门学科,并毕生为之奋斗。”(《海陆丰文化探源》)
  无疑,钟敬文通往学术殿堂之路,正是起步于海陆丰的乡土人文。“钟先生在家乡这个时期就已经立志为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做出贡献……如果说,这些是钟先生的‘初级阶段’,是他生命之河涓涓不息的源头,那么这个源头就在他的家乡,就在他常常为之自豪的海丰……”(海丰作家陈贤钗语)是啊,家乡到处都有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藏,乡土人文是他人生之初的“母体和乳娘”。
       底层是丰厚的沃土,蕴藏着无穷的精神生机和活力。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着人性的回归,少有上流社会流行的面具及种种所谓“高雅”的病态。
       “文艺在本质上是战斗的”,这是钟敬文毕生执着奉行的基本理念。他一生崇敬彭湃,他心中的彭湃,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始终尊崇着鲁迅等“战士型”的作家,特别是对鲁迅,虽然早年受到过先生的一些误解,但他对鲁迅精神取向的服膺,一如既往,老而弥坚。其实,他自己的本色又何尝不是战士!他那看似平淡、沉静的文字,蕴含着波澜壮阔的气象,时时跃动着火一样的激情。博大的情怀,洁净的精神,同样涌荡着大海般的无穷魅力。他的心路历程,色彩斑斓地展现着他对历史、现实脉搏和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思考。在“五四”精神的启蒙下,他牢牢地确立了自己学术人生的“根本目标”:“把‘下层文化’的中潜隐的审美创造力发掘出来,返注入‘上层文化’病体之中,寻找‘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完美融合,以此建立起‘整体文化’。”为了优秀文化的继承、铸造和重构,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他从学术和科学的高度,从新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深刻的审视与研究,使民间艺术资源为当代的文化艺术创造提供新鲜血液。
  显然,钟敬文毕生的追求和奋斗,就是为了铸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铸造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时期“挟笔从戎”的时候,他的这种意念更为强烈,他说:“我们当前的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是求解放的战争,是全体性的战争,是长期性的战争。因此,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急迫地要求广大民众的政治醒觉的巨大协力。要达成这种目的,宣传、教育的工作是一刻不容缓的。艺术,在这里有它最急切、最重大的任务。……其次,我们的战争,是破坏的战争,同时也是建设的战争。在这富于历史意义的伟大战争中,我们要以飞跃的速度,建立起我们物质的及精神的文化,一种适应于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文化。我们的烽火不仅要焚烧身上的枷锁,而且要锻出人类新文化的纪念碑。我们要创造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科学,新的艺术。这是抗战中重要任务的另一面。而这种新社会和新文化的建设是深深地植根在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他把文化研究的方向,牢牢地确立在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支柱这一坐标上,诠释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和学术良知。他执着地眷注、挖掘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为着她的发展壮大殚精竭力。“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一个海洋。这个海洋,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它。利用不仅是保留下过去的东西。保留,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使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力量的一种支柱,进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没有这个基础,创造的东西就没有根。”
  通往学术殿堂的“人民的学者”,起步于海陆丰这个民间文化艺术的“大海洋”,始终高扬民族新文化的旗帜。他所揭示的,正是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他的学术道路,正是民族新文化的发展道路。
      从海陆丰这片沃土起步走上艺术、学术殿堂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其兄弟姐妹及妹夫妻弟,竟有二十多位音乐教授和音乐工作者)。作为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很早就发现并心仪于我国音乐宝藏——民间音乐。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民间音乐是一片没有拓垦的草原,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谁能在民族歌谣里浸润得多,吸养得更多,谁就幸福。”“民歌与我相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色。”他采用家乡海陆丰民歌为素材,写成《摇篮曲》;以家乡的白字戏曲调为素材,写成了《弦乐钢琴五重奏》;闻名遐迩的《思乡曲》,则是以绥远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此外,还有人类学家杨成志,战地文学先驱、小说家丘东平,木刻家何白涛等,他们与多灾多难的民众同呼吸,满腔热血投身于民族新文化的构建。从他们的人生音符中,都能够清晰地听到故土的回声,触摸到“民间”的强大魂魄。
      ——而这些,又何尝可以说是海陆丰“小的方面”!
                                                                                                        2009.6.12


该贴已经同步到 郑溢涛的微博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我的手机呢?!
[三唯论点] 敢硬能柔是正男
[三唯论点] 五十岁,走后门两年多了
[三唯论点] 我以前的哥们,现在都去哪了?!
[三唯论点] 大灾大难中的“希望之灯”
[休闲生活] 关于当今汕尾文艺的实质性沦陷另探

发表于 2013-3-18 12: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3-3-19 0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有点象样,是否原创暂不考究,但起码比郑兄既往与其他文人相互对骂攻击的贴子舒服多了,望继续发些好文章
发表于 2013-3-19 09:44:3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算讲些人话,但抄袭不少,鉴定完毕!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发表于 2013-3-20 1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3: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3-3-25 23:56 编辑
幽壹 发表于 2013-3-20 11:34
写得不错!


多谢捧场!
我最反感的是:将一位“文化战士”降格到了“纯书斋学者”的档次!这是因为今世的海陆丰文人质素的沉沦!他们何尝真懂得钟敬文,同样亦何尝真懂得彭湃、陈炯明、丘东平、马思聪,我看不起!
不过他们知道,凡有海陆丰名人的纪念活动,是不能让郑溢涛到场的,因为一到场可能就会像这样子的“搅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