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24|回复: 17

[地方志] 捷胜风情录【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9 2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9 22:29 编辑

捷胜风情录图.jpg

第四章:名胜古迹



       捷胜山水灵秀,胜迹颇多,诚如清末拔贡陈蔼如《罾城咏》一城如斗傍山丘,岭表钟灵皮地收。龟海碧波盈万顷,羊峰翠黛壮千秋。夕阳西照禅宫古,风景南来隐洞幽。最喜娄湖漂胜溉,昂然石狗镇中流一诗中所写那样,是一处名不虚传且具有多层次文化意象的滨海城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捷胜名胜古迹有大八景和小八景之分。所谓大八景是:云山曙色石室洞天龟龄浪海娄湖夕照鹤岭眺远石鸡啼岭古山聊夜双石镇流;而小八景则是海岸第一山之八景。
       虽说捷胜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不像那些帝都大郡规模壮大,然在蕞尔微区的一镇之地,能有一些风光旖旎、且深具人文历史韵味的名胜古迹,亦属侥天之幸!
现本章摘其要者,概述如下: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天葬地“金鸡缩爪”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文化天地] 汕尾市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庆典圆满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5 编辑

        “海岸第一山”八景  

008.jpg

      在捷胜所城西二里许,有一座重峦叠障的白云山,俗称“西山”,怪石嵯峨,壁峭岭险,居捷胜大八景之首,有“云山曙色”之雅称。游人进山,须过“通得挢”,经“开觉路”,绕“同归佛海”石壁,便可到达山门亭。
      山门匾额上书“海岸第一山”五个大字,故白云山又叫“海岸第一山”。匾额两旁刻有清末庠生张江槎以“得道”二字贯顶的一副对联:“得门而入清门第,道岸先登彼岸山。”此联语与桥名、路名、岩壁石刻名均给人一种佛家静穆之感。山门亭内侧左右两壁原刻有清代岁贡虞赓起(同治版《海丰县志•选举》,按,民间传说他是举人)赞誉“海岸第一山”的八景诗,后因建造山门前牌坊,乃将山门亭拆除,并于新建之牌坊内侧两旁设碑廊,将八景诗移刻于内。该山八景是:“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壁涧流泉”、“胜地灵岩”、“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后经比丘根慧法师加以修缮,八景惟妙惟肖,益见禅林异彩。     
       进入牌坊门,首先看到的是“长虹饮涧中间跃,游客披烟此处登”的“虹桥捷步”。这是一座造型精巧的石拱桥,有如长虹飞壑,为深幽的峰谷增添几分生机和情趣。人在其上,若捷步度桥,便有乘虹飞升之感。倚桥前望,对面巨大石壁镌刻着清末秀才林大蔚的“点头”二字。因此石上端向前凸出,极似在向游人点头示意,故称“顽石点头”,它源于“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一典。其石刻右侧还有林襄侯“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石刻诗及比丘根慧“挂锡西山乐有余,到头名利总空虚。山僧自愧根底浅,六贼纠缠费扫除”石刻诗。
      过了虹桥,前面的蜿蜒小径,便是“几层萝径绕深烟”的“曲径通幽”了。小径两旁丛篁蔽日,百鸟和鸣;林卉勃遒葱郁,绿意扑眼,清香袭人。
      行至曲径尽头,可见一湾莲池,中立观音泥像,四岸筑以石栏,旁有古榕,虬枝碧叶,环池柳丝轻拂,甚添情韵;若池中红莲,擎花之时,尤煞娟秀,实给人一种“清虚妙悟知何处,一片冰心在莲池”的妙悟。这就是“波光涵菡、蟾影分明”的“莲池印月”。
      再往前行,就是那“琴筑传响、蛇龙映痕”的“壁涧流泉”。八角型井下有一小堀,一股清泉从石隙涌出,泠然作响,如琴如瑟,若吟若诉,扣人心弦。此泉长年不涸,清洌甘甜,以手掬之,如饮醇液。山下方圆数十里的居民常来这里汲水烹茗,后寺僧恐人多污染水质,乃在八角井口锁上铁栅,让水溢满后自然流出。
      离涧几步远,便是白云山上被称作“灵岩胜地”的主体建筑“得道庵”。该庵名闻遐迩,曾入海丰旧县志。现寺内仍有和尚修道,常以茶待客。相传饮了白云山泉所泡的茶,让人尘劳扫除,心志清醒,并可延年益寿。     
       庵之后,有“倚壁不知龄”的“古壁苍松”一景,石壁呈古褐色,劲松溅青翠,相映成趣。附近还有一艘石船,浮于山中,上为亭式屋顶,下系舢舨,这是惟妙惟肖的“石船泛陆”。跨舨扶梯而上,宛若置身慈航,清风习习,顿生豪迈昂扬之感。船舱中祀有观音,渔民出海,都要来这里烧香叩拜,祈求平安。
      再翻过一块块怪石异岩,过天梯天桥,步履乏捷者皆可扶摇直上,到达山巅。出人意料的是,山巅平如磨盘,中有一井,宽1米多,深85厘米,井中水满,四时不竭,真乃天然奇迹,是名副其实的“仙井盘空”。据传,是昔日仙人在此奕棋时,就地凿石为井,汲水烹茗之遗址;又传,南海有一仙人云游至此处上空,鸟瞰白云山,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山,于是降落云头,探个究竟。徘徊时,仙人忽然尿急,竟尿出一个“仙井盘空”来;又传说,仙井之水,清洌甘甜,可口润喉,饮之可去百病,消灾解难,玉成好事。这仅仅是传说,不足采信,然却给“海岸第一山”平添了诸多神奇色彩。伫立井边,俯瞰四周,群山环抱,迭连不绝;怪石嵯峨,错落有致;深谷浅滩,松竹竞秀;殿宇巍峨,钟声缭绕;碧波晴云,渔舟岛屿;市井楼台,村庄阡陌,远近高低,尽收眼底。真可谓洞天福地,引人遐想。     
       历代文人名士都为此山写下了不少诗词,其中如:“十八盘通第一山,虬龙雾虎两苍茫。西来宝刹凌空起,石也点头水也蓝。”又如调寄《望海潮》词云:“云山风物,捷城佳胜,回峦翠拥禅关。巍殿缦廊,嫣红姹紫,时来莺燕翩跹。香远绕清泉。倚虹桥写照,玉柳轻烟。秋泛流风,石船远眺海云天。层林叠荫山前,有通幽曲径,游士留连。清露映晴,莲池弄影,依依千里婵娟。碑刻赏遗篇。登盘空仙井,吟意绵绵。今日重修胜景,诗酒咸丰年。” 004.jpg






0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9 21:58 编辑

      附:清•虞赓起《得道庵八景诗》

      虹桥捷步

      欲到桃源隔一层,
      空山流水碧澄澄。
      长虹饮涧中间跨,
      游客披烟此处登。
      觉岸可堪无接引,
      西天原自有阶升。
      更爱梅花春雪里,
      骑驴独过晚归僧。

      曲径通幽

      名山自辟洞中天,
      洞口云封不计年。
      一线苔痕明曲蹬,
      几层萝径绕深烟。
      林开绝壁僧堂出,
      路过寒溪呗响传。
      到此已无尘念在,
      支公何必更谈禅。

      壁涧流泉

      寻幽相约入桃源,
      径绕寒流锁寺门。
      琴筑细传空谷响,
      龙蛇倒影一溪痕。
      层层碧漱仙人齿,
      点点珠霏玉女盆。
      试取松萝烹活水,
      梅花犹胜和霜吞。

      莲池印月

      林端风静露华凝,
      十丈莲池夜气清。
      看去波光涵菡萏,
      印来蟾影最分明。
      诸天色相冯空拟,
      一点心源彻底呈。
      水月象中能妙悟,
      不妨禅里说书生。

      胜地灵岩

      窈窕深岩灵迹真,
      海边胜地动游人。
      朝光乍射玲珑窟,
      花影频添锦绣茵。
      古洞云霞封石乳
      阴崖风雨落龙鳞。
      当年卓锡谁天社,
      从此祗林可问津。

      古壁苍松

      古寺阴森万木青,
      老松倚壁不知龄。
      龙蛇影向闲阶动,
      鸾鹤音常静夜听。
      斗雨有时飞屋瓦,
      擎云直欲入苍冥。
      如今已乘达摩去,
      风卷寒烟月满庭。

      石船泛陆

      崭岩怪石簇峰峦,
      中有艨艟向碧澜。
      地近双林疑筏化,
      师来一渡比杯宽。
      云霞万丈春航阔,
      松柏千章画楫攒。
     应是风波怜苦海,
      教人系缆得身安。

      仙井盘空

      更寻仙井涉高岗,
      磐石中空荡玉浆。
      宝瓮疑从衡岳运,
      金茎似到汉苔尝。
      中泠泉逊清虚气,
      六一丹涵齿颊香。
      何代群真练铅汞,
      犹余修绠在栏旁。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7 编辑

      “海角窑居”——黎明洞      

             20071104_2032c75c05cefbcf9b841fqu8Gu55aXu.jpg
      黎明洞,俗称“水龟洞”,一称“捷胜石室”,当地人又叫做“石厝洞”,是名闻遐迩的嫏嬛福地,属捷胜大八景之一“石室洞天”,位于捷胜所城西二公里许石厝村旁的小山岗上。这个小山岗历来水土流失严重,现成巨石垒叠的小石山。山之北侧四公里处有山势迂回、怪石嶙峋的九伯岭,山石奇异壮观,雄秀心目;南侧二公里外是碧波浩淼的南太平洋,渔帆斜挂,海鸥低翔,令人心旷神怡。      
      据清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载:黎明洞“有石如盖,内可容二十人,外有岩扉,不假人事,为前明廖天佐隐所。”现犹存有廖天佐摩岩石刻诗、石棋盘、石床及历代文人题刻的诗文遗迹。该洞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了殷周之际伯夷、叔齐的首阳遗风;历经了古今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广东沿海居民所受苦难的黑暗时代。      
      黎明洞主要由几块巨石相互叠砌,上方又有一块奇异巨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覆盖而成的天然石洞。由于石厝村张受恩的先祖父,与廖天佐、刘锷交好,故从张受恩开始,若干代以来,黎明洞便受到村民的保护。
      洞内地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西北边长约20米、西南边长约30米,全洞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洞内顶部距离地平面高约4米,洞室形体呈高低斜缓状。岩石顺其天然缺口,分为前后二个洞门。前门(北门,有些偏东)额原有“黎明洞”(一说“离明洞”,取《易经》“离为南,南属火”之析义,意取“火明旺盛”。从其字面和廖天佐隐居的具体原因看,又寓有“离开明朝”之意)三字,二十年前犹可见其迹,因长年日晒雨淋,年久风化,现已剥落无存。
      前门立有石门柱,刻有一副对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横批为“阃外光华”,这是清代咸丰年间捷胜文人刘向魁(刘锷的远房裔孙)与其子儒学训导刘学调游此洞时,为歌颂廖天佐、刘锷的民族气节而镌刻的,石门柱亦为其当时所立。
      该洞门左侧约3米高的岩壁上又刻有1米见方的“天然佳趣”四个大字,行草横书阴刻,字径40×30厘米,字幅185×50厘米。其右附有小序,云:“光绪戊申重九,后佥偕碣石陈竹櫵、□□(字已脱落)、陈晋三游于此,见其峰奇、其石怪、其洞幽而阔,殆所谓嫏嬛福地非耶。继而登绝顶,远眺大海,波涛接天,岛屿潆洄,帆樯出没,真海岸一大观也。爰撰四言,并缀数语,勒此石上,以志鸿雪云尔。海邑吴伯熙书。”
      另外,西北侧还刻有一方六米见方的“奇岩胜境”巨大印章,为我国著名篆刻家寿山所刻。
      再看洞之正东,有一后门,距地面约8米高的巨大岩壁上刻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怀远将军刘松(刘松,字寿山,海丰县人,武职秩从三品,是明代镇海抗倭名将)诗联(未入旧县志,2002年6月首次发现,现已描红修复),对联横批为“山海奇观”,用楷书,字径约为50厘米,两侧分刻“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的联文,每联字幅为140×30厘米,字径约为30×25—32×31厘米;联文中间则附刻《游石山》的七言律诗,诗云:“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涛声彻夜谐歌咏,山色腾空结露霞。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落款为“大明万历元年岁在癸酉夏之吉海丰寿山刘松题”。书体用楷、行、草“破体”写成,字大小不一,字径约为15×10—25×23厘米,字幅为200×130厘米。诗意激昂奔放,行文流畅自如,洋溢着一股赞美陶醉之情,极富于将军本色。
      从后门走出洞外,循小径转向南侧,可见一块扁平巨石中央,刻有一方棋盘,棋盘四角米余处,各钻一圆孔,以备竖柱张悬帐篷之用,是廖天佐宴会宾朋、奕吟饮酌之处。棋盘西北侧4米高的石壁上,还刻有廖天佐有意留与后人揣度的缺字五律。诗刻占岩壁面积250×220厘米,字大小不一,字径为18×17—27×25厘米。诗并序曰:“峕,天启乙丑冬,蒙梁壮廷、朱斗臞、黄拙含见招,偕同蔡渭熊、朱璜渚、黄振鸣、钟心发酌此留题:水尽山穷处,天空雪□时。桴因观海泛,酒□傲游賫。留石非供□,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诗》。”落款为:“一窑天居士廖天佐吟”。 诗的第二、四、五句各缺一字,细观之未有被风化的痕迹,疑为廖天佐有意留之,为后人度补。
      据载,曾有人对此依次补上“霁、以、赏”三字,有的则补以“霁、以、乐”三字,然所补之字是否恰当?还应让人评说。
      不过,这首诗从写景入手,虚实结合,继以抒情、议论,用含畜婉转的笔触,指责了明末朝政腐败、国力疲惫以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而从侧面点明了明王朝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表达了他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情愿过上洁身自好、与朋友作山海之游的隐居生活的品操。而从此诗末句看,所谓“圣明”,言下之意,时下朝政不“圣明”。只有等到“圣明”之日,才有佳妙的绝句来唱和于《诗经》了。以上所述乃是黎明洞的面貌及其有关的诗文石刻。
      然而,黎明洞的原始面貌与现在还是稍有不同。在大跃进时期(一说公社化时期),石厝、石岗和双湖等村联合成立乡政府,在石厝山共同开办了万头猪场。同时,在东南山脚处亦开挖了许多洞穴,并把黎明洞的后洞室原为中凹两边高的地平面,用土填高了一米左右,而且岩壁底部空隙处,亦为人们用泥土和碎石堵实,砌成墙壁形状。只有前洞室的地平面,犹保存原状。仔细观察四周洞壁,并没有发现与廖天佐、刘锷的事迹有关的石刻文字。洞里东南隅原存有一个灰泥龛,龛上安放着廖天佐和刘锷的神牌,属樟木制作,内书两行金字:“故明总兵官讳锷刘太公;邑庠生处士廖天佐公之神位。”龛下有一块碑,亦刻有两行文字:“乾隆三十年岁次甲辰冬,世侄孙张受恩立祀”;“光绪三十三年丁未,远房裔孙学调重修立祀”。
       四清运动期间,政府破除封建迷信,全镇神庙以及各家祠堂的神牌,全部被没收,并寄存于得道庵和黎明洞。因此,廖天佐和刘锷的神牌,便与之混杂一处。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黎明洞又受到破坏。现在,龛碑均已无存。      
      史迹风光融此处,黎明洞里别有天。“无边风月一窑居”的黎明洞,真是“石室韬光能养晦,洞天幽邃似初黎”,它以洞奇、石美、士贞、文犀为捷胜地方风情和史志描上了一笔绚灿丽色。面对古迹胜景,后人感慨不已,并多有诗词吟颂。

20071104_d66b3a14f54331521e180shfZ271xxkN.jpg

      如笔者《黎明洞题石二绝》
  其一:

      “石室寻幽白日斜,
      春风浩荡意难奢。
      摩岩月缺诗犹在,
      万古忠魂逐浪花。”

      又如捷城前辈蔡镇蕃《石室洞天》诗:

      “城南踏遍路迢迢,
      觅得隐居号一窑。
      怪石巍峨藏古洞,
      浓烟笼罩远皇朝。
      诗铭石壁凌霄汉,
      风触棋台响类潮。
      一自寻幽人去后,
      残碑遗迹到今朝。”

      词有刘焕民《满庭芳》:

      “揽史寻幽, 陟冈探古,海滨天气清新。
      巨岩支叠,石室自天成。
       洞口双扉不禁,长默对,寒暑阴晴。
      台床外,苍天碧海,帆影逐云行。
      抚岩,残律在,依稀字刻,洒脱风情。
      当年廖居士,曾此埋名。
      义胆难随迹隐,发悲愤,洞署‘黎明’。
      ‘迁图说’、为民请命,人去世蜚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2: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9 编辑

“粤东明珠”——龟龄岛   

         1176102849787 (大).jpg

      龟龄岛,又称“海盗岛”、“海盗天堂”,位于捷胜镇牛肚村海岸的对开海面,周边有牛皮洲、赤腊、鹰屿、青屿和捞投屿等五个小岛,它们与一些明礁相呼应而成为岛群。岛群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约占0.24平方公里。岛群北面距陆地海岸1.8公里;主岛北面距陆地海岸3.17公里,而距离国际海道则只有12海里,是厦门、汕头至香港、广州航线的必经之地。
      龟龄岛东南面地势坡陡、水深、浪高;西北面地势平缓、水浅、浪静。该岛主要由两座高低不一的花岗岩低丘陵连结而成,其组成的岩石则多为粗糙的花岗岩。因其形酷似一只大海龟浮游于海面,故取名为龟龄岛。
        龟龄岛作为粤东海岸的一颗明珠,风景资源丰富,海滨沙滩柔美,自古以来,便是捷胜大八景之一,名曰“龟龄浪海”。岛上祀有“海峡和平女神”的妈祖庙,海内外信徒常来敬奉朝拜。其它较小的岛屿以及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名优特产众多。清末至民国期间,港澳台及内地商贾曾云集于此。它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海上贸易场所。      
      龟龄岛及附近地区的开发历史比较悠久。据考,龟龄岛在古代是沿海丘陵伸出的岬角,在宋元时期是个与捷胜相连的半岛,青屿以北与大陆之间曾建有一座古城。迨至元代,由于地壳下沉和海平面上升,岬角中段陷落,末端才沦为孤岛,而古城亦沉没于海底。现在捞投屿东北约400米处向北,仍有一条长约400米、宽4—5米的古城墙;此外,在捷胜对开海面1500米处,亦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600米的古城基遗存,每逢退潮时便依稀可见。现捷胜有一居民保存有鹰屿附近的田契。于此,说明沉城之前,曾有居民在那里耕种。
      清末时期,龟龄岛是海丰地区与港澳地区进行贸易交往的场所,该岛有天然的泊船区及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宇,因而很早就有渔船为航,过往商船均有到龟龄岛的前海湾停靠集结,登岛拜妈祖的习惯。沿岸平民也视龟龄岛为宝岛,而陆续登岛开设商铺、茶楼、酒馆、旅店和供水设施,豪门绅士也上岛旅游小住;过往船只靠岛增补给养;陆地商贩往来贸易。其鼎盛时期岛上居有渔民、商人达三千人左右。
      据考,旧村中辟有三条街道(海边街、中街、后山街),有20多口水井供全村居民饮用,现只存妈祖庙以西的两口淡水井(日出水量可达200立方米以上),井水入口清甜,沁人肺腑。该岛之所以有淡水,主要是因为虹吸作用。
      几年前,曾有地质学家来龟龄岛勘测,认为该岛实为大陆山脉之延伸,两者在地质结构上没有断层,海水只是漫过山脉低处,并没有渗入该岛与陆地三公里多的海底,所以大陆淡水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地底输送到岛上。
      在以前,岛上客商纷至沓来,每天有二班渡船往返捷胜圩。因其所踞的海域位置及优越的海岛自然条件,再加上受到捷胜古城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该岛曾经成为海陆丰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踞点。
      解放前夕,海匪常袭龟龄岛,抢劫渔民和过往商旅。
      解放初期,海匪即为解放军歼灭,海岛才又恢复了安宁。
      而后,政府在岛上设有粮食托销点、气象站和水产收购站,为岛上渔民服务,并组织力量加强对该岛的保护。
      至1962年,因战备原因才将岛上居民迁回大陆,故岛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亦随之拆毁。现岛上除前几年重修的妈祖庙和住庙人员外,余者甚为荒凉。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后圣母庙堂皇壮观,庙中妈祖庄严肃穆,座前香烟缭绕,频频向来朝拜的香客赐福。山顶妈祖石像耸立,神态慈祥,目光远眺,守望着西南海疆的万顷碧波,像在指点着万船千帆。岛上山羊成群,自由地寻食舐息,游客到来,友好相待并充当‘导游’角色。
      传说岛上山羊为妈祖所养,自古以来,繁殖不上一百只,只有九十九只,这些山羊,谁都不敢任意捕捉宰杀。
      有一次,一商船夜泊龟龄岛,船员偷了妈祖的山羊,结果于次日早晨,商船仍无法驶出龟龄海域。于是,该船老板归还山羊并于殿前求恕,方得航行离岛。
      而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妈祖生日举行演戏祭礼时,祭礼者在妈祖庙前祈祷,便有一只山羊主动前来就缚宰杀而作为祭品,无须人力追捕。”      
      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高。”据传,明代时期,沿海渔民出海常遇风浪,几都葬身海底。为求出海捕捞一帆风顺,鱼虾满仓而归。渔民们便远道到福建眉州岛迎请天后圣母香火,在岛上造庙立像,虔诚礼拜。自此后,南海一旦风大浪高,人们即向妈祖祈祷,海即不扬波。登岛之人如有不善之举,即受妈祖惩戒。因此,龟龄岛妈祖显灵的故事,一直流传在沿海渔村,妈祖便成为沿海渔民赖以信托的精神支柱。
      该岛造型奇特,地貌丰富。全岛呈偏北东——南西走向,长约800米、宽100—450米。两座山峰分踞东西两侧,东侧主峰海拔53.6米,山体形若龟背,并向东南蜿蜓入海,极像龟尾;西端为次高峰,海拔22.8米,状若龟头,其下侧有一高出海面3—5米,面积约为3平方米的海蚀平台。次高峰花岗岩全部露出地表,由于有垂直和略有倾斜的水平节理发育,在南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下作球状风化,而形成巨石垒叠。形象逼真的风景地貌有:“南天门”、“羊回头”、“卧佛”、“蘑菇石”……等。“南天门”,位于龟头山顶部,它是一块巨石沿垂直节理裂开,形成空隙,其上叠有沿水平节理裂开的巨石,构成一副石门,像是从南海进入汕尾的门户。“羊回头”,位于南天门下方山顶平台上,它也是花岗岩沿垂直和水平节理裂开形成的,羊头作回首朝望之状,像是欢迎游客的到来,真是惟妙惟肖!“卧佛”位于南天门西南海拔18米处,越过南天门往西南望去,便可见一尊身长5米的卧佛,背靠巨石,四肢伸直斜卧,仰天休息。在龟头山,形若“蘑菇”的花岗岩石蛋,到处皆是,任君采摘。龟头山便是这些5—10平方米的巨石或石蛋堆叠而成的。
      据说,龟头之下,内有一地道,深不可测,内有仙泉,退潮时,泉水即会冒出。这泉水功用甚广,既可调制鸦片烟,其味无穷,又可用来煎药,消除百病;若用它来洗脸,则可红颜永驻,因此,在以前,曾有不少地主雇船前往取水。
      龟头山下的海蚀平台,是一片错落有致的海蚀礁岩,造型有趣的风景地貌更是千姿百态。礁石作球状风化而剥落,有的像小龟,但又是龟中有龟。小龟面向大海,跃跃欲试,像是要向大海游去,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像只站立的和平鸽,停立在妈祖庙左前方的沙滩边,等待为“海峡和平女神”传递信息。龟龄岛不仅造型地貌独特丰富,而且山海风光亦是很秀丽。
      岛的四周,海水湛蓝,岛礁棋布,风光似画。有的小岛巨石垒叠,海鸟栖息其间,时而低空飞翔觅食、时而归巢生蛋,登上鹰屿,每见鸟蛋点点,俯身拾之,满载而归;有的小岛草木苍翠,像是蔚蓝色海洋上的又一颗明珠;有的礁石状似米缸,当地乡民称之为“米瓮石”。
      龟龄岛西北侧背风坡海滨沙滩极为发育,沙滩分布于妈祖庙前的码头两侧,两侧沙滩长240米、宽20—30米,主要由细砂组成,松软洁白,滩坡平缓,是理想的海滨浴场;东侧沙滩长170米,宽度和沙质与西滩相若,但沙滩上和海水中的礁石较多。海滨沙滩的山前坡地,有由当地渔民建造的妈祖大庙,祀有“海峡和平女神”林默娘,因此,龟龄岛便成为汕尾地区及港澳乡亲的信仰中心。此岛可谓神、海、沙、石兼备,山海风光极为秀丽。      
      该岛周边海域,水产品资源亦较为丰富。龙虾、对虾、海胆、鲳鱼、黄花鱼、石斑、过鱼和鲍鱼等名优海鲜比比皆是;紫菜、赤菜、佛掌菜更是难得的珍品。这些名优特产,无疑是重要的外贸和旅游食品。我想,龟龄岛作为粤东海岸的一颗明珠,除了它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的贸易市场外,与这些珍奇的海产品是分不开的。      
      龟龄岛是一座圣岛,在岛上人们可以临礁垂钓,憧憬未来;可以赏海吟唱,抒发情怀;同时还可以尝到新鲜的海味。捷城赖在衍《戊寅夏偕同仁游捷胜龟龄岛口占六绝》其六云:“划出归舟近午天,烟尘洗尽得怡然。清风丽日本无价,更有渔人歌扣舷。” 的确,它是一个观光和旅游娱乐的好去处。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2: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2:00 编辑

海门卫士——石狗湖     

         027.jpg 036.jpg

      石狗湖,在捷胜镇东南面,因湖口处有一凸出水面的大石形似狗而得名,有“娄湖夕照”之称,居捷胜大八景之一。
      在明清两代,曾是捷胜所城的军需要道。当时湖深可泊巨船,可容大小渔船数百艘,是一处避风良港,同时也是一处集渔港、商港和军港为一体的综合港。在战争年代,人们又把它看作军港,在隐兵策应、登陆与反登陆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石狗湖,水域辽阔,位置特殊,是疍民渔船避风的天然渔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越族疍民在两岸群集泊居。因其水道畅达,渔船可通至埔尾村码头(在今埔尾小学处),故疍民喜欢于此捕鱼资生,长期居住。
      宋元时期,疍民在埔尾村建疍家宫,祀有蛇神像。明成化年间重修。该宫烛火香烟,四季缭绕,疍船泊岸即往祭之,以求鱼虾满仓,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清初,郑成功踞闽粤沿海岛屿抗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以苏成、苏利为首的海丰人民抗清的义军,曾一度攻占捷胜所城。后来,苏成与捷胜举人林呈祥欲反清复明,遂率船队进攻海丰县城。因各地豪强武装来支援清军,苏成不敌,便退守碣石卫,时海丰百姓多有随苏成军队退去。
      顺治五年(1648年),苏成死,义军遂归苏利统领。
      顺治六年(1649年),苏利进据海丰县城,扬言抗清。
       顺治七年(1650年)冬,捷胜所城守备汪古,害怕苏利的抗清义军再次攻城,便采取捷胜举人翁光肃的建议,以木船载巨石沉塞石狗湖口。自此以后,捷胜所城便失去一处天然渔港,而疍民亦失去避风栖身和生产之所,被迫迁往别处。      
      1941年及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两度侵占捷胜,使捷胜处于沦陷状态。
      据传说,日本侵略者欲进攻捷胜时,石狗湖的石狗曾发出叫声,石头村的叮咚鼓便随之响起来,捷胜人民听到报警声,遂迁出城外避难。     
       现在,石狗湖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淤浅,面积已逐步缩小,约有0、25平方公里。1953年,为防海潮侵袭,在湖口处修筑了海堤,长1100米,高4米。同时开垦湖内部分滩地,种植农作物;大部分还被围堤成塭,成为私人承包的养殖场。      
      石狗湖是捷胜所城的海门卫士,它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多姿!成为一道永不腿色的风景;它那美丽的传说就像湖面泛起的涟漪一样,永远荡在捷胜人民的心湖上。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2: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2:04 编辑

帝女遗踪——白石庵山  

    140423jeichxc92ehewpw1.jpg

       白石庵山,位于捷胜镇东坑村东北侧,山峰海拔约为250米,仅次于马岭山。山峰绵延数百里,高低起伏,怪石嶙峋,形势险要,是捷胜所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半山腰上有一座白石庵。
      据传说,乃是宋末时期的觉龙公主所建,原庵规模较小。至清代,该庵曾有修缮,并易名为“清凉寺”。后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的破坏,庵宇已倒塌其半。迨至1989年,方才重修,又复称“白石庵”,并在原有基础上予以扩建。现白石庵除原有庵宇作为主殿之外,还有左右偏殿及厢房等。      
      据道姑介绍,觉龙公主原是宋帝之女,但未言及觉龙公主之父的名讳。觉龙公主生于宋末时期,是朝廷派驻东南沿海的戍边女将,这可从东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台左侧挖掘的宝剑及马骨得到证实!故笔者大胆揣测,疑其为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随文天祥转战海丰,略定甲子、碣石、捷胜及船澳等沿海港屿时,被派驻镇守捷胜的女将帅。
      以年代推之,她当为宋度宗之女、宋端宗之姐。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元张宏范部包围海丰五坡岭,文天祥仓促应战被掳,将军刘子俊、林琦、邹沨、萧资皆战死(清乾隆版《海丰县志•邑事》)。
      祥兴二年(1779年)二月,张宏范又率元军攻破宋帝昺的最后据点崖山,张世杰战死海上,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昊跳海而亡,跟着跳海的南宋军民不计其数。
      其时,退守捷胜的文天祥余部曾与觉龙公主部联合当地居民在捷兰埔共抗元军,一年后,即全军覆没。觉龙公主侥幸不死,但复国无望,遂与随从隐姓埋名,在白石庵山开山门建庵修行,法号“释兰”。现白石庵祀有她的牌位,尊为“释兰师”。      
      白石庵环境清幽,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史迹胜地。游人进入白石庵路口,沿曲径而行,峰回路转,便可到达山下,拾级而上。沿途树木丛生,青翠欲滴,涧水如琴,百鸟和鸣。登上半山腰,只见突出的四块方形岩石叠砌在一起,构成一块奇异天然巨石,高约二十多米、宽约七八米,悬空而挂。上面阴刻横书“白石庵”三个大字,下面建有庵宇。主殿祀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并配祀释迦佛、双圣佛及十八罗汉;左侧有二间偏殿,分祀元天上帝和注生娘娘,偏殿左后侧还有一条地道通向猫洞,据说是抗战时期为红军所挖;右侧亦有二间偏殿,祀有勇智君和达摩祖师,整体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游人置身庵前平台,前可望惊涛绝壁马岭山,山下村落,炊烟袅袅,田夫牛犊,斜阳晚照,其情其景,实让人浮思联翩,高渺入云;登上山顶,俯瞰东南,则可见汪洋万顷,渔帆点点,岛屿棋布,海欧低翔,和风吹送,教人豪情万丈。俯瞰北侧,则又可见汕尾港,浮水人家,帆影处处,悠然之状,令人神往!      
      千百年来,白石庵作为帝女的隐迹,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去处。它不单环境清幽,而且周边山海风光亦是极为秀丽;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事实。由于宋帝之女觉龙公主在此隐居,而让白石庵山披上了一层不腿色的历史色彩。
       可以说,白石庵作为一种历史载体,已承载了南宋末年那一段任外夷欺凌、兵败如山倒的沧桑史。
发表于 2013-8-29 23: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胜古迹

发表于 2013-8-30 1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我们的古镇!
发表于 2013-8-30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马铃山,不是马“岭”山。
发表于 2013-8-31 01: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古城我的老家
发表于 2013-8-31 1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賞了
发表于 2013-8-31 15: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8-31 22: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发表于 2013-9-1 2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9-3 0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兄:不知何先生现在何往?他是拜会过钟敬文教授的奇才!
发表于 2013-9-3 0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觉龙公主生于宋末时期,是朝廷派驻东南沿海的戍边女将,这可从东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台左侧挖掘的宝剑及马骨得到证实!故笔者大胆揣测,疑其为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随文天祥转战海丰,略定甲子、碣石、捷胜及船澳等沿海港屿时,被派驻镇守捷胜的女将帅。”
      这设想独特、有新意!
发表于 2013-11-1 14: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