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社村一夜成名,三甲地区又一次的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而有些思想简单者更认为三甲地区乃至整个陆丰地区都人人参与制毒,实属可笑之极 一个曾经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的城镇,为何堕落成制毒的重要地区 1.工业衰落 八十年代之前,甲子有轻工业几十家,其中有机械厂,贝雕厂,竹器厂都四个超千人的大厂,在那个年代,珠三角的大多数乡镇还是纯农业镇的年代,甲子有如此规模的工业,实属不易,即使在整个八十年代,甲子工业发展也都还可以。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甲子还是广东乡镇企业五十强镇。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末,全国走私风气盛行,全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有港口的地方几乎就有走私。而甲子港当然不能幸免,很多人不用通过很辛勤的劳动就挖到了第一桶金,所以越来越多人不做实业,而想着赚大钱,在珠三角地区的人通过走私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进入实业的发展阶段,而三甲地区(陆丰地区)还沉迷于走私赚快钱的风气中,最后国家一个收网,陆丰经济成一潭死水,只剩下少数的一些工业。三甲地区也是如此,只有甲子有一些工业,但不成气候,虽然被评为省级专业镇,但始终壮大不起来 2.政府不重视,人民不安分 甲子(三甲地区)距离是距离汕尾市区最远的镇,也是距离陆丰市区最远的镇。广东常说自己山高皇帝远,这句话用到甲子地区更加确切。改革开放之后,要求思想解放。失去计划经济的陆丰,越来越像一盘散沙,各干各的事,民间戏称“陆丰无政府”。特别是距离最远的甲子镇,几乎什么都要自己来,而且上级的支持也不多,就说基础设施方面,甲子除了省道是政府有拨款的,其他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出资主力几乎都是乡贤,赢江大道,甲港公路,路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乡贤出资。老的产业淘汰了,政府没有很好的引导新的产业进来,或是说根本引进不了,九十年代还有外资进入甲子镇,到新世纪初,不是搬走就是倒闭。而甲子镇区的框架基本上是九十年代定下来的,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几乎没有新增一条新路来拓宽城镇框架,即使是民间投资的通往高速路口的新路也建了七年都没完全通车,效率之慢,何以发展? 而三甲地区地属粤东地区,经商文化浓厚,人民不安分。三甲地区流传着一句话,跑出去的基本都成功了,三甲地区商人众多。留下来的都是撑着的。一,以前是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但现在是有工不愿意做二,没有适当的渠道引导村民创业,本应该可以发展为一村一品地区,却一直拥有很多纯农业村,和农民不安分于耕作,总想着赚钱,所以当有一部分人想得到如何赚快钱的时候,肯定会有其他人跟上,这样的问题就来了,再加上距离县级政府远,睁只眼闭只眼也成为某些人的捞财惯用伎俩,就迅猛壮大,终于成今日之势,而今日之事也不是第一次,曾经的假币和白粉案也层轰动过全国。如果政府会对正规产业进行保护和扶持,那三甲定然是当今经济之明星,可惜走错了方向。 3.官方经常喜欢用三甲地区来代表甲子,甲西,和甲东三镇,不会单独的说一个镇,这说明这三镇联系之紧密,非一般镇间可比,但为什么迟迟不能合并?民间支持合并的呼声很高,而上级却无动于衷,民间很困惑,三甲地区三个镇级政府,除了甲子镇给人有点存在感,其他两个镇特别是甲西镇的镇政府几乎给人感觉不到存在。三镇本来一镇,57年分为三镇。新形势下。三甲地区面临新的问题,合并是趋势。而且可以为县级减少行政支出,裁剪部分编制,适当的给于一定的高于镇级的权利,那将会是另外一个局面。作为陆丰三大镇之一的甲子镇,面积只有可怜的14.7平方公里。在评为广东省中心镇的时候,是纳入了甲西和甲东的部分土地来规划的,规划面积大108平方公里,但却没有合并的意向,明明知道发展之瓶颈,为何不解决?三甲地区虽为一个整体,但是却各自为政。有时候政策不一样,某些人钻政策漏洞,管理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甲子镇的甲子中学因为甲子没有足够的地不得不建在甲西,足见土地已经束缚了甲子的发展。 从目前形势看,解决三甲地区毒瘤的方法有二 1.以三甲为主体,囊括湖东镇和南塘镇,以及惠来县的鳌江镇和歧石镇,东港镇。建立新县,县政府驻甲子镇。在长期有犯罪活动的地区入驻县级官员,即使再不重视,也都当心自己的乌纱帽吧,中国还没有在县城或是及周围有大规模的制毒窝点等违法犯罪地基 八镇人口,八十万左右,占地也是八百平方公里左右,而现在陆丰有170万人口,惠来县人口也高达150万。在两县中间成立新县正适合,同时可以减轻陆丰市和惠来县的人口压力,也易于管理,而新县可以发挥自己的港口优势和扶持现有的五金电子食品等工业发展壮大,而拥有东港这个高速出口和甲子港的新县,在交通建设方便更加便利,港口也将得到重用。可以加快对外交流和发展 2.三甲地区合并,整合当地资源,成立新甲子镇,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真正的加大工业的引进,而非一句空话 有些文字表述不正当或有错别字,请指正和谅解 Lin 三甲在线 2014-1-14
三甲立县陆丰部分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