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自网友许许_XU依祺,这是2014年在陆丰拍摄的照片
大安“八兽”,是“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
据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大安镇镇长的李镇水两位老人考证: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八兽外形庞大,如老虎,身长9米,体宽直径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体重,总重量超200斤。如此庞然大物,需靠多人协力才能进行表演。
表演时每只须配身强体壮者6人,由两人一前一后在兽体内抬着,由于看不到外面路况,须靠外面四人分列两侧指挥,分三班轮换,另加一扮仙人儿童,共7人,八只计56人。外加一人持叉开路,武畔乐队5人(鼓手1人,号手2人,锣、钹各一人)和带队、后勤人员总共计70人。每次出演可谓兴师动众。
“八兽”巡游,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夹道争观。虽有舞着“铁姑叉”的“开路神”,腰束红巾,龇牙咧嘴,不时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开路,但还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兽”队伍进退不得。这时,“八兽”中的猛虎、大象开始出列跑起来当“开路先锋”。几米长的象鼻能伸能缩,出其不意,伸向围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长的虎尾,甩起来虎虎生风,无人不怕,围观者霎时如浪涌般散开,惊叫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待众人让出道来,大象、老虎才重新归队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将大安“八兽”说成“大安墟弄大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