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海丰县政府复建海丰旅游标志物之道山古塔
叶良方
最近,海丰民间又出现了强烈要求重修谢道山古塔的舆论及呼吁,我们通过对县城及附城地区的调查采访认为:耸立于丽江岸畔的谢道山古塔,过去是海丰山水风光的标志塔。自民国以来遭到多次的雷击,尤其是1997年6月,暴雨骤临,霹雳震动天地,宝塔遭受第四次最为严重的雷击,塔身又被巨雷炸掉三层,仅存两层半,如今残破的风貌已有碍于观瞻了。 众所周知:道山,又称谢道山。位于海丰县城南郊五公里。双峰对峙,独立成山;海拔65.9米。清乾隆十四年《海丰县志》载:“谢道山。邑南十里,双峰并峙,四面绕河,直通于海。上有宝塔,邑之丁方也”。因此,道山塔是海丰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物,也是海丰一座闻名粤东的旅游名胜。 过去,民间传说海丰是牛地,道山塔是白太爷用来制服海丰的牛桩,这是无稽之说!因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白章(民间谓白太爷)上任海丰知县之前,道山塔已被他的前任,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海丰知县姚德基所建成,早已耸立在山头八年之久了。惠州府志和海丰县志都明确记载:道山塔首先为明崇祯二年(1629),海丰县令周一敬倡建,后因明末兵乱经济萧条而停止。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为振兴海丰人文及镇压西溪水患,知县姚德基在县城士绅的支持下,重新启动筑造道山文昌塔之举,在县城“丁”方建一座高25米的风水塔,以增益道山的高度,与大云岭、赤山塔从东、北、南三面围绕县城,形成三足鼎立,相互照应的地理格局。竣工后,成为海丰县城南的一道壮丽景观。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云:“迄今湖水渊涵,塔山耸翠,洵邑大观。”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载:“‘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后科甲联登,其应盖不爽云。”果然,至清康熙三十八年,洪辰绂兄弟及陈天铨、彭炽等参加省考获得举人功名,其中洪辰孚省考获解元,进京赴会试进士及第金榜题名。至民国时期,海陆丰出现了政治革命家彭湃、陈炯明等,文艺名家马思聪、钟敬文、丘东平、赖少其等,故道山塔被县志和群众称为“文笔塔”或“文昌塔”。道山塔已列入《海丰县旅游志》、《海丰县文物志》、《海丰名山风物志》等旅游书籍中,成为海丰人文风光的旅游名胜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道山塔,是海丰一座具有自然风光的旅游标志物,是一处有益海丰风水人才的文昌塔,也是一个牵系海外华侨心灵的故乡象征。复建道山塔,对海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故此,我们郑重提出:1、恢复道山塔的重建工程;2、成立海丰道山塔筹建工作小组;3、由筹建小组发动海内外民间资金重建道山塔;4、县政府给予强有力的行政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