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69|回复: 0

[文学] 水西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4 2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从小起,一年到头就得跟父亲去参加不少宗庙活动,每逢见到长辈要恭敬地问候,不容许一点马虎的,长辈的问题要如实回答;每逢重要庆典,往往要请上唱大戏的来热闹一番,潮汕人之所以重视宗庙建筑,源于聚族而居,以传慎终追远之风,“古溪祠堂潮临宫,城隍水棉北滘成(榕)”说得便是宗庙地位在潮汕的赫赫地位,当然在建筑审美方面也占有一定位置的。   

近几年在外奔波,已经很少看到较悠久历史的宗庙,近二年在广州长居,又重新看到宗庙的面貌,国庆其间,和一友人出游,在萝岗发现一古村落——水西村,之所以叫“水西村” ,据说是水西、水东两村相邻,中间一水相隔,河水不宽,上面有一座水泥桥,河上原来有座古石桥,后来被洪水冲断了。这里村民并不多,大多姓钟,村的建筑布局象“一字街、耙子巷”绕过村口的大木棉树,就走上了古村的“一字街”,两三米宽,自东向西,从村头到村尾,串起左手边十几座祠堂和右边祠堂对面的三个水塘。祠堂的规模都不大,其中最有规模的是十世昆山祖祠,又名辉萼堂。   

据当地的居民说:这座古祠建于明朝后期,三进建筑,保存较完整,正门柱两边是一对石鼓。古祠内外都有不少木雕,花果图案,保存相当完好。我们尝试打开大门,站在祖祠的院落中向外望,以大门为取景框,对面水塘的波影和远远近近的居房尽收眼底,可谓别有洞天。
  
这祠堂的木雕,一刀一线都充满灵气。在我驻足观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阳光从对面水塘斜射进来,如盛开的鲜花,哪怕是几百年风尘的木头也如沾染朝露的美丽生命,木雕鬼斧神工一至于斯,即便是摧毁一切的时间,也要为它网开一面。   


在乡人心中,宗庙无异于神秘天国。如印度之于佛教,偌大的一条村落,总该有个领头的人物带领他的子孙一砖一瓦,平地而起吧!他们会是何等样的超迈人物?的确,一个叫酉翠的人物,来到当时这个古番禺鹿步司,就在这里,他设起私塾授学,从此开了水西村。这间开村房子是以大石作基,屋墙是比现代青砖大了一倍的明青砖,而屋外墙的批荡竟是用谷壳混黄泥而成,这也是当时最盛行的方式。村中的润峰祖祠是目前保留最大的祠,建于晚清。它坐南向北,共三进,由头门、拜亭、后堂组成。最有价值的是中间的拜亭,为歇山顶,造型独特,水磨青砖对缝。据了解,这是当时为官的十六世钟润峰跪接康熙圣旨的地方,跪接圣旨的拜亭体现了在封建社会,民众对皇权的敬畏。拜亭,在该村的六巷10号,是全村最老的房子,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保存了起来!   

“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本于兹。”“自古立大宗子(祠)之处,族人阳宇(宅)四面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潮州府志》也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这大概可以理解,水西村强大的宗庙意识,因此,大宗祠理所当然地成了围寨的中心,其它各种建筑须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沿一字街继续向西不远,可以看到远亭家塾,因为是家塾,地位与宗祠不同,所以建筑没有面向北方,而是东西向,在东面的巷子开了正门,西面的巷子开了一个小后门,据说村子的规矩是,婚丧嫁娶等大事,必须从正门出入。远亭家塾临街的一侧也就是建筑的首进是一个阁楼,两层,有木栏杆,站在阁楼之上,可以看街景。另外一处比较特别的就是家塾西面墙壁上镶嵌着五方碑刻《钟逢庆家传》,可以大略了解钟姓的一支的家族历史。   

再向西比较显著的建筑是润锋祖祠,与昆山祖祠的格局差不多,建于晚清,共三进。所不同的是润锋祖祠除了头门和后堂,由于历代有人在朝上为官,村周围环境较好。村民崇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在村落的建设过程中颇费心思,整个村规划整齐划一,村前是十多间祖祠、书塾、别墅、私房厅等,花岗岩铺路,形成一字街,耙齿巷,麻石街道;10余间的祖祠、厅堂均建在街前,使全村显得富有而美丽,10余条小巷笔直通向各家各户,而且巷巷有名。   

或许可说,这里古老的宗庙与新时代的建筑格格不入,是旧文化在中国的尴尬;沉浸在旧的文化意识形态里,是新人类在新时代的尴尬。我由此想到村中的有口井,原来有两泉眼,一个流米,一个流泉水。村后山上住着一个神仙和他的小仙童,每天小童就下山来,从米眼里接够一天的米。一天小童偷懒,想一次取两天的米,于是用棒子捅眼,一捅之下,米眼不出米了,只出像米的白沙,后来,村民只好将这泉眼堵了,只剩下一眼至今。别看古井小而浅,却供应3000村民的用水,从未枯过,也从不溢流,甚为神奇。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白沙湖盐场
[文化天地] 一个人的虎狮班
[文化天地] 溪头村
[文化天地] 阿婆六村
[文化天地] 海边的渔歌
[文化天地] 王老汉与鸟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