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广东现代民俗学史著名学者钟敬文学术思想研究
翁烈辉
中国的广东,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之一,在民俗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光大之前,许多著名的民俗学家都在广东的这一热土挥洒过他们青春的热血,如广东海丰的钟敬文、杨成志、刘万章等,又如广东的容肇祖、薛汕、容媛等等,在当时,广东的中山大学,那些从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走出来,然后走进广东的民俗学骨干们,如顾颉刚、容肇祖等一起就聚集在中山大学,继续开展在北方从事的新学术事业。这一年,钟敬文先生走近中大,成为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创办民俗学讲习班,编印《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丛书,积极宣传与推进民俗学这门新学问,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崭露头角。后来,钟敬文先生一生筚路蓝缕,专业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创立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学两大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高级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民俗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为人公而忘私,高风亮节,率先垂范、殚精竭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钟敬文先生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振兴、为人类文化的建设而不懈奋斗,忘我地奉献自己的生命和才华,历尽坎坷,无怨无悔。在中国民俗学史中,钟敬文先生是一颗璀璨的明灯,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照耀民俗学者们继续勇敢地前进。纵观钟敬文先生的一生,是生命和学术交融在一起的伟大一生,也是思考的一生。他立足本国民俗学,也广泛吸收国外的理论,在晚年,他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强调中国民俗学派要立足根本,对国外的理论,学者们要融会贯通,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张。总结钟敬文先生治学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有三点:
一、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他一直强调本国优秀民族文化要有主体性,然后兼容并包,有机发掘有新生命力的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源,是历史性的,但如果专看过去,我们一定会倒退的;因为民俗学也包蕴社会学,社会学是有现实性的。因此,民俗学就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体。简单来说,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有机结合,就是把中国文化的本源和中国人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对外国文化也兼容并包,进行有机的研究,并把祖国璀璨的文化熔铸在国家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进行有力传承和弘扬,这就是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想的精神本源。钟敬文先生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活跃于家乡海陆丰一带,接受海陆丰民俗文化的熏陶。1920年,17岁的钟敬文先生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学校,在海丰“五坡岭”,受到文天祥“一饭千秋”爱国精神的感染。据记载,南宋德佑四年(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从江西败走广东,驻兵海丰五坡岭,在吃饭时被捕,后人建亭纪念,名为“方饭亭”。亭中的石碑上刻有文天祥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读圣贤书,所学为何?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小亭两旁石柱上刻着“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的对联。少年钟敬文的心中,在此,对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了很深理解。1922年陆安师范毕业后,他留在家乡和汕尾一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这一时期,他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和北大歌谣学运动的影响,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正如钟敬文先生一首诗中所说:“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 “钟敬文先生当年在北京和上海发表的《读〈粤东笔记〉》、《南洋的歌谣》、《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之婚姻观》、《民间趣事》、《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咸水歌》、《疍歌》和《客音情歌集》等作品,也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可以说,海陆丰民间丰厚的文化积累,培育了钟敬文这位卓越的人文学者,也在中国民俗学的奠基时期,为这个学科枝叶的繁茂,提供了养料和水份。”(1)海陆丰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其地处粤东地带,其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是以闽南话为主,还有一部分人操客家话,古老的疍歌,清越的客家情歌,古老的民俗,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海陆丰文化与客家文化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志书(《海丰明清三志》300页券之十)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官军御倭,连破于大德港,尽歼之。(倭即链党王伯宁所诱者,都御史吴桂芳调兵六万,以总兵俞大猷帅之。大猷以花腰蜂五百人从为前锋,·······我兵乘势纵击,战于戌水神水沟,又战于海丰大德港,连破走之,俘斩二千有奇,奔溃下海覆溺死殆尽。)又有书载:“明嘉靖年间,盗贼四起,倭寇乘机入侵南沿掠夺,时令总臣(笔者注:吴总臣,即就是都御史吴桂芳)南下剿寇,因北军强悍难训,不习水性,不听劝阻,骄兵必败也,时而驻扎古属博罗郡,今由海丰管地南番小埠碣石,军中令:吴时来,发动地方官府联络当地土著兵力,共同抗击倭寇,因土著习水性,知地形,碣石一战大获全胜也。喜报捷达,龙颜大悦,皇帝曰: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摘录于明末冯梦龙《智囊》一书,明版孤本卷八第三0六页第二十八章节。现代出版的《智囊补》和《智囊全集》中没有此段落。)著名的“天顶雷公,天下海陆丰”的名句就源于此!海陆丰自古是“临海物丰”之地,这里居住一个有冒险精神的背山面海的族群,大海的浩瀚,靠海为生的人们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气魄,在国家的土地和尊严受到敌人威胁时,相信“天顶雷公,天下海陆丰”的海陆丰人,会敢于喊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强音!山岭阻隔又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原古风遗存地,这也是海陆丰地区能孕育出一代民俗学大师的历史必然。钟敬文先生在海陆丰大地上,已经读到历史的深层意义,在社会生活上,钟敬文先生知道了民俗学是民族的根本,他一生充满民族自尊心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1986年底,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的学术演讲,其中提到:‘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不管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都有一套为其社会需要服务的民俗。越是社会不发达,民俗的权威就越大,乃至一切文化都采用民俗的形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与民众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环境和内容,民俗中存留着民族与社会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一代一代、自然而然地型塑了我们社会许多不言而喻的行为法则,而这些传统在乡土的民间习俗中存留的更多,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置身于全球化、现代化的话语环境之中,面对着日益‘千城一面’的都市化浪潮,我们这些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人,也就对一个世纪以来诸多前辈学者的坚守和呐喊,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也许在许多接受了制度性的现代教育的人看来,不少民间惯习和风俗事物不够时尚,甚至不合时宜,但我们还是得知道,正因为这些融化于每个普通人血液之中的文化习俗,我们才得以成为中国人和岭南人。而这些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基因,正是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在民间社会的氛围和环境中,才得以更好地存续和发展的。也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这一代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和延续,也负有更重的历史使命。”(2)钟敬文先生在海陆丰的大地上,吸取了海陆丰的中原文化的乳汁,然后用这种文化养料培植了中国民俗学这一学科。对于中国民俗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钟敬文先生一直充满对其的自信心,在西方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之时,钟敬文先生一直在冷静的思考。而这,在钟敬文先生的一首诗上,我们可以读到,那既有一种文化上的警示,也有一种深深的民族担忧感:“欧风美雨急转轮,更弦改辄为图存。一言山重须铭记,民族菁华是国魂。”钟敬文先生认为:“在两种文化的接触、交汇过程中,自然要有主体和客体。如果我们创造的新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主体性(像身体没有脊梁骨),即使真能现代化,那又有多大意义呢?如果要使祖国的新文化成为有体系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自己千万代祖宗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钟敬文先生又说:“我已经认识到,中国需要自己的民俗学。从上个世纪起,就有不少外国人来华,利用传教、旅行的机会,搜集中国的民俗资料,回去写他们的书,有的还进行他们的殖民文化宣传,他们却反而说我们中国人缺乏想象力,这对我刺激很深,感受到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我想到了放弃文艺创作。”“五四”运动后,因为中国人没有“冷眼看洋观世界”,有许多事和物失去了本民族主体性的现象突出。在这里,钟敬文先生没有冷眼旁观,他一直强调本国优秀民族文化要有主体性。因为,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历史学和社会学结合就是民俗学,钟敬文先生把学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和中国的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冷静的文化思考。也就是说,钟敬文先生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以及把中国传统文化本源和中国人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机的研究和考量,这就是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想的精神本源。在文化的某个角落,西方文化比较强势,民族文化弱化,对此,钟敬文先生表示深深地担忧。因此可见,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的文化体系,他是现代学派,也是契合中国各民族精神文化,有根有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文化是有源之水的,其学派是有现代精神的。他热爱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用一生来研究中国的民俗学,他强调本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因为民俗文化是藏在中国各民族之中的民众文化,是民族群体产生凝聚力的支柱和主因,它是民族文化的根!钟敬文先生反对中国以西方文化作为主体的论调,无疑是最有先见性的!他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能够系统的建立,就是因为他的民俗学研究能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本国优秀民族文化主体性 的学术思想的作用。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他一直强调本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有机发掘有新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钟敬文先生不但是中国民俗学术大师,也是最有“人民性”的伟大学者。
二、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高见远识、博大而有方向性的“民俗学坐标”。
在现在,中国的文化里出现了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的错位,西方文化一直想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核心,比如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不断兴建,在文化危机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缺位的,古老的农业文明已经被全球化的现代工业文化冲击的无处藏身,而民俗学科在现在确实也是一门弱势学科,其影响力在人文学科中,就一直处在劣势。因此,中国的文化危机就一直没法消除。那么,这样文化的危机要如何消除呢?可在钟敬文先生这个“民俗学坐标”的光辉文章里,找他那思想的光亮来照彻幽昧的思想黑夜。是的,“劳民文艺堪千古,发采扬辉待我人。”正如黄苗子先生所说:“近年来,已有学人感觉到自然科学飞跃发展,人文科学有落在后头、配不上套的危机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作支柱;同时也是民族群体产生凝聚力主要因素······要了解和发展这样民族精神,民俗学的深入研究,应当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3)在现代无节制的开发中,我们的自觉,我们的文化,将魂归何处呢?但是,我坚信,钟敬文先生的高见远识、博大而有方向性的“民俗学坐标”,还是给我们以指明了走出文化危机的方向。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民俗学就是要有民族的自觉,就是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钟敬文先生的人生体验以及他的诗文,就是“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的“座右铭”,钟老的思想情感、冷静思考、凝重情结,就是高见远识的一种文化载体。“他(钟敬文先生)为中国民俗学运动贡献了一生,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更是他的多方面巨大贡献的结果,他对中国民俗学事业的执着的追求精神,他的渊博的学识,永远令人景仰。我们应当深入地学习他的遗著,努力工作,将中国民俗学运动不断推向前进,树立起中国民俗学派的大旗,完成先生的遗愿,以慰先生在天之灵。”(4)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是高见远识、博大而有方向性的“民俗学坐标”,他对中国民俗学事业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永远令人敬佩。他的思想篇章,永远是民俗学的坐标。
三、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在治学上,自己首先做好了严谨和认真的表率,然后他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培养民俗学人才。
“舍得将身作泥土, 春风酬尔绿茵园。”钟敬文先生是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个人作用,自己也做好了严谨和认真的表率,但是,比这种个人作用更大的是,他能够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培养民俗学人才。在中山大学时,他就提拔刘万章等来编印民俗学丛书,他和同仁们在学校内外创办民俗学讲习班。他说:“子女是我肉体的继承人,学生是精神的继承人。我觉得精神的继承人甚至比肉体的继承人更加重要。为培养精神的继承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完全值得的。”你看,钟敬文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一粒麦子,种在地下,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出来的不是一粒,而是很多粒麦子。”然后他又写道:“我们希望看到,也一定能够看到的,是那‘满园’的‘春色’。至于‘一枝红杏’的是否‘出墙’来,又有多大关系呢?”在钟敬文先生的自己首先做好了严谨和认真的表率下,他桃李满园,在中国的民俗学界,比比皆是他的“钟门弟子”,他的弟子们现在也名满天下,如乌丙安先生、叶春生先生、陈子艾先生、贾放先生、刘魁立先生、董晓萍先生等等,真的是:“吾侪肩负千秋业, 不愧前人庇后人”他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培养的民俗学人才们,现在在中国的民俗学界乃至世界的民俗学界,继续钟敬文先生未竟的民俗事业,努力地耕耘和开拓着。
在广东现代民俗学史的著名学者中,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