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山 于 2015-5-8 18:02 编辑
落马县委书记是如何捞钱的 文|新华。 ——贱卖资源,损公肥私获暴利。在矿产丰富地区,一些县委书记通过县矿产管理局,直接插手干预矿业开发、出让,采取私下交易、违法开采,甚至占有“干股”等形式获取高额利益。
矿产资源性腐败成为击倒县委书记的常见“黑洞”。“稀土重县”江西安远系列腐败案中,原县委书记邝光华为其妹等亲属非法开采稀土打招呼,仅帮助其妹违法销售获利超过4000万元;去年被判刑的安徽六安市原副市长权俊良在担任霍邱县县委书记期间滥用职权,在处置探矿权转让过程中,非法干预转让价格评估,并违规决定将探矿权转让,给国家造成5.2亿余元的经济损失;广西武宣县原县委书记李启亮、彭进瑜,涉及利用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插手矿产开发,并与“黑社会”勾连。
——借地生金,大捞土地工程财。浙江开化县原县委书记王金良在工程建设、土地开发、股权转让等方面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先后50次非法收受相关人员所送财物。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的武汉市新洲区原区委书记王世益,被查出从土地出让金账户中,支借1亿多元资金给4家民营企业使用,建立官商联盟谋取私利。
广西社科院研究员罗国安说,近年来随着各地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旧城改造、土地流转、基础建设,加上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手中少数能相对自由支配的财源,某些县委书记极易利用其审批职权或影响力受贿捞财。
——卖官鬻爵,批发“官帽”敛财。作为手中“含金量”最高的人事权,干部选拔往往成为某些县委书记的疯狂揽财手段。去年一审被判刑14年的晏金星,“卖官”近百次受贿300多万元,被称为一手收“票子”,一手发“帽子”的“帽子书记”。
“不送不重用,少送动一动,多送往上蹦”,这句顺口溜讽刺了一些地区存在的“卖官”现象。一位熟知干部选拔流程的官员将此形象描述为:动干部前把组织部长喊来,“记”;常委会上要求县委办主任,“念”;选拔表决时对参会常委说,“过”。“说三个字就把干部选拔程序给走完了,遇上强势的县委书记,有的县长上会前都不知道要提拔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