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5-5-29 11:43 编辑
城市管理 须从扫盲开始 文/陈治赠
共和国肇造之初,执政党曾在农村开展声势浩大的扫盲活动。当时的扫盲活动,是从识字开始。识字,又从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的物件入手。柴、米、油、盐,葱蒜、番薯,水牛、犁耙,厕所、耕地……。
所谓“盲” ,曾经有过多种演释。不识字的称“文盲” ,不懂科学的称“科盲” ,不知法的称“法盲” 。时下,不会管理城市的该称什么,姑且暂以“色盲”代之。
首先,必须确认,谁是城市管理的主体?笔者认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职能机关。民众是参与。
其次,必须弄清,什么是城市管理?笔者认为,城市管理的内容庞杂,不局限于内涝水患。因而才会衍生“综合治理” 的新概念。城市管理管什么?归根到底是管宜居。这里所称的宜居,是指民众宜居而非官员宜居。谁都知道,官员,特别是要员,何处不宜居!官员宜居的地方,民众的日子未必好过。唯有民众宜居,官员才能安居。
第三,就地方而言,城市管理屡见不鲜的乱象说明什么?如果说地方官员是瞎子,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城市管理屡见不鲜的乱象无法解决,说明地方政府的视力有盲点。而这个盲点,偏偏出现在宜居——这个事关民生保障和社会安稳的要点上。
在新形势下,要管理好城市,官员须从认识柴、米、油、盐,葱蒜、番薯,水牛、犁耙,厕所、耕地等字开始。当然也包括民众。 2015年5月29日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