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海陆丰人来说,黄振邦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他却是我国真空界赫赫有名的老前辈,著名实验物理学家。 今年是黄老诞辰100周年。日前,本地网上一篇关于他的报道误挂了别人的照片,他的侄子黄宽毅因是记者的同学,找到记者问能不能改挂正确的照片?记者觉得这样一位本地籍的科学家值得大力报道,遂在托人改挂正确的照片同时,请黄宽毅提供关于他伯父的材料,写成这篇人物通讯。 黄振邦(1916——2006),陆丰人,出生于东海镇大町社。1940年,他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曾任职于航空研究院;1947年留学法国。1951年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先后在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任教,组建吉林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曾任长春市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委、暨大物理系主任、广东真空学会名誉主席、美国真空学会会员。从事红外接收器、光电阴极、超高真空获得、高真空校准及薄膜等方面的研究。撰有论文《铂膜高电阻的制造及其特性》、《用膨胀-排气复合法校准真空规》、《带选择性吸气泵膨胀法高真空规校准系统》。黄振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深受爱戴。 高中同学缘定三生 黄振邦与妻子梁慕贞的相识始于高中时期。黄振邦仅年长她一岁。 高中毕业后,他俩双双考入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黄振邦就读物理系,梁慕贞则在医学院。大学毕业后,黄振邦在成都的航空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而梁慕贞则在当地的同济医院工作。经过战火洗礼的爱情终于在1946年修成正果。婚礼那天,黄振邦不断把她举起又放下,孩子似的喊着“你是我的太太咯。” 北上支教27年 1951年,黄振邦夫妇一结束在法国的硕士课程,就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回国,于次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之际,又举家北上,在冰天雪地的长春一待就是27年。 “他当时满怀热情,从没听他抱怨过。”当年在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真空实验室任研究员的小姑娘庄荣书而今已年过花甲。她对黄振邦的回忆,离不开一双总是贴着胶布的手。“他是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天气,他从高温的实验室出来,回家就要做饭,所以冬天里他的手总是皲裂。” 作为国内较早的“海归派”,黄振邦当时在国内真空界已崭露头角。在吉大,他参与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无线电系,领导建立起真空实验室。“经费不足,他就用自己的薪水为实验室购买工具和实验用品。” 在吉大近30年,是黄振邦事业上的“黄金时期”。他先后开设了《真空技术》课程及实验,首次研制出国内领先的“铂膜高电阻”,开展了新型玻璃扩散泵等多项研究课题,成为真空物理技术界享有盛誉的专家。 花甲之年重回南粤 1979年,暨南大学复办,教育部在国内高校征集广东籍的专家教授前往创办。黄振邦以花甲之年携全家重回南粤故土,在暨大物理系工作。 “为了搞超高真空的科研项目,黄振邦还和我们一起睡过实验室。”谈起暨大复办时黄振邦筹建真空实验室的艰辛,真空教研室原副主任邹小欧还记忆犹新。 暨大真空实验室很快就在学界脱颖而出。他主持的“超高真空的测量”项目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个基金,要申请成功绝不是易事。 当时,每一份申报材料都是他亲自收集的!“事情虽过去多年,邹小欧说起时仍忍不住发出赞叹声。 “慈父般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给女儿取名时,一向默契的夫妇出现了严重分歧。梁慕贞给女儿取的名字是“肃正”,他则改成了“宽柔”。 宽厚柔和,这是他对女儿的冀望,也是他做人的信条。无论是暨大的老同事还是吉林大学的师生,提起他时,都说黄教授是个好人。 “没有一点教授架子,对谁都很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庄荣书把他称为“慈父般的人”。在吉林大学的时候,真空实验一做就要连续七天,黄振邦常常和大家做到次日凌晨。天色微明的时候,他就亲自掏钱给大家买夜宵,如果附近的饭店买不着吃的,他干脆自己骑40分钟的车出去给大家买,并嘱咐给学校打更的老大爷也送去一份。 黄振邦离世后,梁慕贞在回忆老伴时,脸上始终是一派岁月静好,看不到一丝阴霾。丈夫的骨灰盒就放在她旁边。她说:“我让他们不要把骨灰盒葬了,就放在家里陪我,这样很好。”(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沈洛羊) 黄振邦(左一)和家人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