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31650|回复: 6

[议政] 转载: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3 11: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旭光 于 2016-6-23 12:20 编辑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际安全基石,为新中国创造了再不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和平环境,塑造了崭新的大国风范,振兴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中华民族强大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伟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现我转发《彭士禄传》作家杨新英发来的有关《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的《解放日报》的文章,以飱读者。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


QQ图片20160623105603.png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日前,“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陈能宽逝世。斯人已去,但“两弹一星”的意义我们始终应该铭记。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两弹分会会长张翔将军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讲内容精粹。

  伟大的事业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诠释这个时代的独特内涵。
  ——张翔

  我们现在研究“两弹一星”的历史,不仅仅是研究“两弹一星”事业自身的发展、它取得的成果和研制的过程,而且我们还想要回答这样一个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当年国家那么穷,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却要拿出那么多钱、投入这么大力量来发展“两弹一星”,这究竟是为什么?它研制出来以后到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今天主要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要安全,没有安全就不能发展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被世界列强侵略和奴役的悲惨历史,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版图,我想这点大家都很了解。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十分仇视,他们依托在二战中快速增长起来的军事、经济实力,伙同周边的敌对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反共势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大陆,阻挠各国和我国建交,在经济上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包围,企图把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
  对一个国家而言,现在很多学者都在谈这个问题:国家的职能是什么?我比较同意有的学者提出的观点,国家的职能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国家的发展; 第二个是国家的安全。首先是要安全,没有安全你就不能发展,所以当时我们国家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了什么方针呢?就是和前苏联建立了战略同盟,拓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空间。
  紧接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对我国的国防现代化意义深远。我们是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为对手,经历了一场严酷的现代化战争,与此同时,中苏战略同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战争期间,我军的武器装备由初期使用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缴获的“万国牌”旧装备,到后期承建制地更新为苏式装备,陆海空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整体性的飞跃。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基本上实现了这些装备的国产化。也就是说,解放后的十年时间,中国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并启动了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制。
  咱们国家能够直接从一个农业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在世界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

  导弹发射成功,张爱萍跟钱学森拥抱在了一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斯大林逝世以后,苏共的内外政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核武器的威力进一步提高,它已经不是广岛、长崎使用的一万吨、两万吨弹量的核武器了。当时已经发展出了氢弹。大家知道,氢弹的威力是原子弹的上千倍,如果在一个地区采取空爆的方式,也就是在地面上空1公里左右发生爆炸,那么它的辐射面是非常大的,杀伤威力也是很大的。
  建国以后,由于我们一直面临着美国严重的核威胁,所以党中央毛主席就下决心,一定要发展我们的“两弹一星”事业,我们要造出原子弹。
  原来毛主席对外讲的时候一直说“原子弹是纸老虎”,这是为了在战略上藐视它,鼓舞士气。原二机部部长刘杰回忆说,1955年中央政治局听取核物理专家的汇报后,毛主席曾对他说,“你们这个事情要抓紧,这是决定命运的。”这句话和他原来听到的“原子弹是纸老虎”反差极大。所以在刘部长回机关后,“决定命运的”这句话就没敢往下传达,他当时怀疑是不是自己听得不准确。
  从那以后,由周总理亲自主持成立了中央专委,由15个国家高层领导组成,包括财政部长、科学家、军队的高级将领等,集中全党、全军、全国之力抓这件事情。
  1964年,我们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我的“老爹”张爱萍跟钱学森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周总理问毛主席我们是不是要公布原子弹爆炸成功,毛主席说等等,看看美国人怎么说。很快美国人就报道了,他们侦测到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从抽样来看比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水平要高,毛主席这才同意公布。

  在自己本土发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1966年7月,我们的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也就是现在的火箭军。因为你光有原子弹还不行,原子弹怎么扔出去呢?要把原子弹放在导弹上发射出去。当时的第一枚导弹试验,就是在我们国家本土,从甘肃一直发射到新疆的原子弹试验场,全世界没人敢这么干,在自己本土发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原子弹之后是氢弹和洲际导弹。当时氢弹的研究比较顺利,基本上原子弹发射后两年多的时间氢弹就研制出来了。1966年7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但洲际导弹研制的过程就比较艰难,洲际导弹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武器,要打到8000公里以上,而且要具备突防能力。所谓突防能力,就是突破对方防御的能力。
  洲际导弹的研发是个大协作的产物,不是一两个小单位就能搞出来的,而且当时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一直到1980年,洲际导弹才正式实验成功。那时毛主席已经去世了,但终于实现了他的这一夙愿。
  毛主席还提出我们要搞人造卫星,1970年4月,我们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以后在1975年又发射了一个回收式卫星。回收式卫星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实际上是一颗侦察卫星,比如说导弹打到上万公里以外,你到底打中了目标没有,打得怎么样,这都需要靠卫星来侦查。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世界各国都在采用的一个办法。

  “两弹一星”就好比一杆枪

  “两弹一星”这个词最早是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延伸出来的。他在1988年时讲过:“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99年中央举行了表彰“两弹一星”元勋的大会,“两弹一星”提法正式面世。
  所谓“两弹一星”,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同时应该包括其他配套武器,比如核潜艇。
  我记得“两弹一星”元勋、卫星专家王希季讲过一个很通俗的说法。他说:“两弹一星”就好比一杆枪,这个枪的枪杆就是导弹,子弹就是核弹,卫星是瞄准器,所以“两弹一星”整体来说就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核力量。
  1984年我们又成功发射了同步卫星。1974年8月,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1988年核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了导弹,国际上称之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所谓“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就是如果你先打我,你把我消灭不了,我的核力量还能回过头来再打你。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别人就不敢轻易向你开火。
  说起“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首先,“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的基石,给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次,“两弹一星”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此外,“两弹一星”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振奋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伟大的事业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诠释这个时代的独特内涵。


         QQ图片20160623114356.png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周总理.jpg 周恩来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总调度和总指挥,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打破了核大国的讹诈和垄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保卫我国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辛探索中,从战略决策到组织实施,从科技方针、政策的制定到科研机构的组建、科研人员的调配和培养等,周恩来都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9c16fdfaaf51f3dec154950697eef01f3b2979e9.jpg 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开创“两弹一星”新纪元。

500fd9f9d72a60592b8a967f2834349b033bba38.jpg 开国上将张爱萍同志是我国“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

名单
于敏.jpg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王大珩.jpg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王希季.jpg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朱光亚.jpg
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孙家栋.jpg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任新民.jpg
任新民(1915.12.05~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吴自良.jpg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陈芳允.jpg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jpg
陈能宽(1923~2016.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杨嘉墀.jpg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周光召.jpg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钱学森.jpg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屠守锷.jpg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jpg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程开甲.jpg
程开甲(1918.08.03~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彭桓武.jpg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王淦昌.jpg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邓稼先.jpg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赵九章.jpg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jpg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钱骥.jpg
钱骥(191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三强2.jpg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郭永怀.jpg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该贴已经同步到 陈旭光的微博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人人唱响《彭湃颂》
[三唯论点] 再读《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可行性,与一位乡亲
[三唯论点] 海丰——旧貌换新颜
[三唯论点] 一位香港老居民的一则提案
[三唯论点] 《彭湃颂》创作的由来
[三唯论点] 附录:(《感慨习仲勋,学习习仲勋》文章的附

发表于 2016-6-23 1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毛大王曾说:原子弹是纸老虎
发表于 2016-6-23 17: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6-6-23 17: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两弹元勋们敬礼
发表于 2016-6-23 17: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才
发表于 2016-6-26 1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6-26 1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