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1682|回复: 72

[地方志] 海丰姓氏文化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1 15: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7-23 08:41 编辑

海丰姓氏文化初探

—— 吴福钦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不断演变和前进,人类创造了文明社会,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积淀,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让后人值得探寻的足迹。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明代,就有先民在海丰沿海地区生息。先秦时代,海丰未设置县。东晋咸和六年(331),从龙川县析出建置海丰县(含今汕尾城区、红海湾、陆丰、陆河,以及惠来县部份)。至唐代初期,海丰居民都属“本著土人”,即是原始的本地人。
         唐代僖宗年间(875—888年)开始,才有江西省吴姓因在公平墟经商而定居海丰,之后江西和福建的姓氏人口继而迁入。宋、元、明至清时期,或因战乱,或为经商、或因任官等而从福建、江苏、浙江的大量人口先后移居海丰开基以迹,随着历史的变迁,海丰居民陆续播迁惠州、归善(今惠东)、淡水、博罗、四川、山东、泰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马六甲等国家定居。
        海丰有黄、陈、林、李、吴、周、张、郑、邱等110多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其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中,我们最常见的离不开姓氏对联了。在聚居村的家祠或宅第,或大街小巷的楼房的门傍几乎写本姓的“世泽”、“家声”的标志。而有的姓氏有几副或十几副对联内容,有的姓氏仅用一副对联。所以说姓氏对联不但是炫耀祖先的功业,也等告诉了他的来源,这种特殊的文化密码与其家族和中国历史有着关联,以下将逐期介绍海丰姓氏文化。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天葬地“金鸡缩爪”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文化天地] 汕尾市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庆典圆满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5: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7-24 08:41 编辑

周氏人文历史
— 吴福钦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立姓来源主要有五处。            一是出自“姬”姓,后稷的裔孙古公禀父(即周太王)为夷秋(外族)所逼,他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后人便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的儿子姬烈被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改称周氏,这也是出之姬姓之周。
       四是在唐代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避讳,将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外族的改为周姓,1、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2、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少数民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约3200多年前的商代,古公颤父(姬姓)创立周朝,又称西周,古公颤父以国立姓称“周”氏,世尊称为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周泰伯,次子周仲雍,三子周季历。周季历生下儿子名叫昌(即是周文王)。周昌身材奇异,有帝王之相,周太公知道孙儿能兴世,有意思立第三子季历为王,以传位给周昌。但古代传位应以长房嫡传,周泰伯与周仲雍兄弟为了成全父亲旨意,稳定周朝的安定和发展,于是兄弟二人奔向江苏,让其弟季历即位为王。泰伯以地名为姓,称吴泰伯。仲雍也以地名为姓,称虞仲雍,所以有“吴、虞、周”三姓同宗的说法。
        约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继任王位后,封其弟旦(即文王第四子,又名叔旦)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周旦辅国有功,作兴周的宰相,使天下百姓归心向善。他定礼制法,以治国家,教育百姓,功高望重。其后裔封于鲁,后受封周地,遂以周为姓氏。后来,因子孙因迁居汝南,开基建业,汝南成为周氏发祥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所以周氏以“汝南”这堂号。
        北人南迁的主要途径是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军兵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兵将,并定居福建省。南宋末年的抗元战争,明清两朝的战争和贼乱等原因,迫使江西、福建、浙江和本省潮州、梅州等地的人口陆续迁入海丰。同时,也有移居台湾和海外定居。
        周姓公布在海丰的泌涛园、西门、高田,联安镇的亚前村,梅陇的后港村,可塘的城格山村、龙牙约、洪官塘、双桂山,以及赤石、后门、捷胜、汕尾等地。
        其中,城东泌涛园周氏家庭,他们的先祖为什么定居在海丰?又是从那里迁入的?他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据该族相传始祖周天麟是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出任广东官职,后来便定居海丰。
        据有关史料考证,73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周天麟受朝廷重用出任“广东参政使”,参政使的主要职能是军事工作。因为,南宋末年,元兵已向中原发起侵略战火,周天麟奉命到达广东后一方面力主加强军事战备,一方面亲自到各地视察和监督抗元的防备措施。后来巡视海丰,正值元兵已侵入广东沿海,南宋朝廷从浙江杭州的“东京”航迁福建,又再经海丰迁往广东崖门,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又在海丰五坡岭被元兵所俘。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朝廷在崖门(现新会县)全面覆灭,南宋朝廷气数已尽。
        周天麟的儿子周伯寿也曾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的官职。中书舍人是负责“拟制词,兼判各省政事”,他们父子都是南宋朝廷命官,所以,抱着爱国忠君的民族主义精神,坚持一官不仕二主的儒家传统思想,愿意作“南宋遗臣”隐居德待变。当时,周天麟为什么不返回老家呢,因为当年文天祥发动了家乡江西各地的老百姓投入抗元救国战争,江西已是元朝统治中原重点打击的推毁的战区。所以,周天麟父子选定海丰泌涛园为建基立业的决策。
        泌涛园西临龙津溪,北望莲花山、银瓶诸峰,景物清幽,地势壮旺,是一片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周氏在海丰泌涛园定居已有730多年的历史了。
        话说,南宋时期,福建先是受到元兵侵入,周仁德为了逃避战乱,从福建迁徙到广东长乐县(现五华县水寨镇)上下坝村。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部份长乐县的周氏和福建漳浦县的周氏相继迁入海丰。长乐和漳浦的周氏先祖是什么原因离开家乡呢?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明朝正德十年(1515)至万历元年(1573)期间,特别是1553年至1573年的二十年中,由于海丰北部和邻县少数民族叛乱分子、山寇、海盗、倭寇(日本海盗)等连年劫杀、抢掠海丰,造成了有史以来的大灾难。老百姓有的逃亡、有的被杀灭门,我县失去了很多人口,田园荒芜,村庄空落。当时,政府采取优待开发政策,动员外县人口迁入海丰,于是,外县的老百姓先后陆续进入安居。康熙三年(1664年)因清政府下令沿海“迁界”,其时大量的福建和广东潮州的移民的周姓迁入海丰。
        在历史长河中,周氏在海丰不继发展,重文修武,耕读传家,明清时代涌现了一批科举人物,其中:
        明代弘治庚戌(1490年)科贡生,任福建大宁县儒学训导的周子宣;
        嘉靖壬寅(1542年)科贡生,任江西平乐县儒学教谕的周爱民;万历丙子(1576年)科举人周日寿;万历甲午(1594年)科恩贡生,官任周知的周熙载;天启辛酉(1621年)科恩贡生的周学颜。
        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周良猷参加惠州府试,考上岁贡生,他以岁贡生身份受朝延的录用,乾隆皇帝特授周良猷任广东琼州府儒学教授,官秩正七品。周良猷在工作上以德施教,成绩卓越,连任九年,琼州府人士为他立碑铭志其功,周良猷年龄八十一岁时,告老回梓。
        还有雍正癸卯(1723年)科,周尚达考上第一名拔贡生;周治年间,周拔侃考上岁贡生;光绪丙午(1906年)科,周云标考上附贡生。至于在县试考上的秀才的周氏也有很多。
       回头再说明朝万历初年,泌涛园周氏出了二名孝感天意的孝子,一位是周观福,一位是周观祥。周观福七岁时,父亲患病,病得厉害,食药不见效,童年的周观福偷偷地对天焚香发誓,割取股肉,将股肉放入药罐与药同煮。他父亲吃药汤后,果然病好了。但是,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发现周观福有创伤痕迹,才知其原由。因为在古代都有“割股入药治病”的习例,周观福自幼聪慧,勤读群书,他十四岁时以秀才身份并领取政府的廪米的待遇。万历四十五年(1617),海丰知县董继周为表彰周观福的孝道,赠给“孺慕标奇”的匾额,广东御史洪大人、广东提督戴大人二位钦差大臣也上报朝廷,嘉奖周观福。万历四十五年(1617)海丰知县董继周题赠“孝行可风”的匾额,表彰周观祥的孝道。
       在海丰百家姓中周氏的对联文化演唱见的有:
      濂溪世泽,姬水家声。  濂溪世泽,江海家声。
      汝南世泽,姬水家声。  汝南世泽,福海家声。
      姬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一带,传说轩辕黄帝的起源地。周姓以“姬水”为标志,也就说明是黄帝之后。那么,周氏家族文化其中有”濂溪世泽“的标志,是何出处呢?”濂溪“是周敦颐的别号。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7),周敦颐诞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字茂叔,号濂溪夫子,进士出身,初任分宁县主簿,后升桂阳令,又升广东转运判官,迁任虔州道台,自造“濂溪书院”,并立“四贤坊”。后进朝廷面见皇帝,即任尚书,初封“汝南伯”,加封“道国公”。周敦颐因爱山水,爱莲花,建了一座“莲花亭”,并写下千古传诵的《爱莲赋》,并著有《太极图说》、《性理精义通书》等流传后世。
       有的以“福海家声”为标志,说明先祖源于福建,发迹于海丰。
      城东泌涛园周氏对联写着“濂溪世泽,江海家声。”那么江海是如体力解释呢?据了解,原来对联也是以“濂溪”和“姬水”的。
       据了解,清末,泌涛园周氏出了一位秀才,叫周卜西,是进步儒士之一。周卜西先生认为先祖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迁居海丰,为了让周氏家族后代明确其先祖国统一根源,故此,取用江西的“江”字和海丰的“海”字拼成“江海家声”,作为泌涛园周氏的对联文化标志。江海二字组句成词也顺理成章。
      年代久远了,谈论先祖播迁的发源地,口头相传只可作参考,不一定准确,甚至有的族谱所记也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慎重详究和寻根问祖是必要的。那么,泌涛园周氏始祖天麟公原籍是否江西临川县呢?周天麟的上代世系出自何派呢?于2011年4月,周鸿永同志曾与笔者就此问题探索,他即向江西《临川日报》求助并刊登了“海丰周氏寻祖”的文章,但无回音。同时,鸿永又通讯于浙江的宗亲取得联系后,周新明寄来浙江诸暨县于民国丙戌重修的《暨阳丰江周氏宗谱》若干页,该谱显示着:第五世周文侃、字普渊(文字辈,排行三),娶陈氏,生二子,长德润、次天麟。第六世周天麟(元字辈,排行四)、字元祥,出生于诸暨南门,娶刘氏,生二子,长源,次浍。又载明周天麟是宋代名儒周敦颐的第九代孙。
      根据这些史料初步分析的推断:南宋周天麟是浙江诸暨县人,当年他已娶妻刘氏并生下二位儿子,后来他支持文天祥的抗元救国战争,有可能转任江西而后调任广东。周天麟离开家乡后因浙江和江西先被元兵占领,只得在海丰隐居,成为泌涛园的始祖。【海丰联苑】






      

        


















发表于 2016-7-21 15: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期待下回
发表于 2016-7-21 15: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子 发表于 2016-7-21 15:09
周氏人文历史
      

学习中,很好的文章。多谢楼主倾情奉献
发表于 2016-7-21 15: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听过“三仁世泽”吗
发表于 2016-7-21 15: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7-22 16: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穷处 发表于 2016-7-21 15:30
学习中,很好的文章。多谢楼主倾情奉献

说得不错。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
发表于 2016-7-22 16: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把汕尾的姓氏都列出来
发表于 2016-7-22 16: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了解,清末,泌涛园周氏出了一位秀才,叫周卜西,是进步儒士之一。周卜西先生认为先祖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迁居海丰,为了让周氏家族后代明确其先祖国统一根源,故此,取用江西的“江”字和海丰的“海”字拼成“江海家声”,作为泌涛园周氏的对联文化标志。江海二字组句成词也顺理成章。有意思
发表于 2016-7-22 16:17:5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兄,标题少了个探字。问好。
发表于 2016-7-22 16:19:5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听朋友说过:
高中世泽,将军家声。
不知道是哪姓的?
发表于 2016-7-22 1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7-22 17: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好长,小学生接受不了了
发表于 2016-7-22 17: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08: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过日 发表于 2016-7-22 16:17
河兄,标题少了个探字。问好。

谢谢提醒。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8: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7-25 15:17 编辑

姚氏人文历史
——  吴福钦





       姚氏来源有四:1、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为姚姓也出自妫姓)。舜所属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据《尧典》记载,舜在位期间命后稷根据季节播洒种植百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的惠民政策。
       舜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不同的才能,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官职。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
此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对此的评价是: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姓,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2、田姓改为姚姓。虞舜在当天子以前,曾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使之居于妫纳。他的子孙有的以水命姓,姓妫。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出奔于齐,改姓为田。西汉末年,田完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吴郡(今江苏苏州),改姓妫,其五世孙妫敷,又改为姓姚,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追溯到虞舜。
       3、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子姓的后代,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4、其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原是汉朝时西羌烧当氏的后裔,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戌,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姚氏自立姓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后秦政权,姚氏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这支姚姓后裔。之后姚姓的繁衍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到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天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以后姚姓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
      唐朝,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时,随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人最多而专门设姚州。宋朝,姚姓便渐移入广东。【待续】
发表于 2016-7-25 1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仔细,不知道有木有陆丰和汕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5: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6-7-25 15:17 编辑

   海丰姚氏是属那一流源呢?据民国三十四年(1945),姚务科先生撰写《海丰姚姓族谱写-序》记述”昔者大舜公居于姚墟,以地为姓,是为我之始祖”。说明他们的创姓始祖是上古时代的圣人虞舜。
       南宋时,原居住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的姚一郎迁至连城县的南郊二里建基,传至第八世姚勗(生于明洪武十四年),他生下五个儿子,长子姚荣琮、次子姚荣常、三子姚荣珍、四子姚荣禹、五子姚京长,经济富裕、人丁兴旺、贤才辈出而名盛于世。以姚氏的聚居村而取名了姚坊村和姚坊桥(该桥长70米、宽9米,1996年修建)的地名,同时在连城县东门择地兴建宗祠。
       富甲一方的姚氏先祖是什么原因要离别故乡而跋涉到海丰呢?据有关史料考证,明朝中期至明末,福建省因受山寇、海寇、倭寇的骚扰,烽烟四起,社会动乱。在这时期,广东海丰的社会形势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发展也有前途,所以,福建很多百姓陆续向西移民。
       明朝弘治年间,连城县姚坊桥村姚氏十二世的姚文兴(京长曾孙)率先迁移海丰。之后,姚坊桥村十三世的姚仰泉(荣常的玄孙,文召的长子)偕侄姚斌吾(荣常的来孙,敬泉的长子),以及老乡陈姓、黄姓等结伴同行为逃战乱,迁移海丰。
       其时,姚仰泉和斌吾叔侄及其家眷在南门外后街建基,称“后街姚”。这里是明初重建新县城的城廓,是住宅和经商的好地方。清初时,姚斌吾传下的玄孙媳丘氏(姚及人妻)奋志持家。抚育儿子德安、德嘉创业成名,遂在高田社永丰街购置产业,其后称为“高田姚”。
       当年,姚文兴携家眷首先进入海丰落担于公平鹰婆巢村,而后转向县城南门外,经几年的发展,逐步创建家园,购置田产,设立商业,在公平墟广置商铺。县南青草设立“竹围墟”,县西凤河海口设立“鹅埠码头”,供作省内外的货船停泊和经济贸易。又在鹅埠开拓种植果树的基地,并且广置耕田和鱼塭等产业。
       随着家族的发展,姚氏先后分布于公平鹰婆巢村、县城南门外新街、高田街、楼仔脚、以及厦巷、下寮、后径、浪涌、石鼓、巴洲、赤石、东笏、钟墙等地。【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